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奋斗者说丨她是走遍古村的织女 用土布让乡村重现生机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争相涌入杭州,成为用“奋斗”书写城市历史的杭州人,为这座风景秀丽的创新之城注入新活力。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推出《奋斗者说》栏目,记录杭州人在这座城市创业、奋斗的故事;也通过他们的青春与梦想,记录下这个城市的变迁,时代的印记。

  【人物名片】

  2002年创业至今,郑芬兰从土布织造到文创改造,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她一直致力于古村落的活化和生产性保护,通过城乡联合反哺乡村经济,并将非遗带进学堂传承给下一代。

  “以梭的寻觅,探寻一个个深藏底蕴的手工村落,以此来发现和延续传统手工艺,这便是我行走的意义。”——郑芬兰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0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天然 实习生 王艳颖)记者在杭州下城区长浜路上的“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里见到郑芬兰时,她刚结束西藏那曲的“寻梭之旅”回到杭州。

  利落的齐刘海短发、宽松的蓝布裤子,眼前的郑芬兰颇具“行者之风”。她性格爽朗,一边调侃着自己被晒得太黑,一边向到访者们讲述这次西藏之行带给她的惊喜。

  就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郑芬兰已经走遍了全国各地10逾座村庄。十多年来,徒步跋涉各地的深山村落寻梭,已是郑芬兰工作的常态。

  她说自己的行走,从不是为了体验诗和远方,而是为了见证偏远山乡里那些手工艺人的故事,还要让更多人知晓他们代代相传的技艺。

  “寻梭狂人”

  15年收藏梭子14000把

  西藏,是郑芬兰“寻梭之旅”的第三站。回忆起这场在海拔4500多米藏区进行的徒步之旅,她说,10天的旅程,虽然艰难却收获丰硕。

  “这是我第9次进藏,难忘的时刻太多。六旬奶奶把用了40年的梭子送给我们,梭子上有她双手磨出的凹痕;七旬爷爷向我们介绍他精心纺织的氆氇,那自豪的眼神,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郑芬兰说。

  今年是郑芬兰寻梭的第15年,最开始时大家都称她为“疯子”。当下的人们追求时髦的潮流趋势,她却一头扎进了土布纺织技艺的追寻中,还创办了以手工土布为材质的服装品牌“小巷三寻”。

  郑芬兰出生在浙江磐安的一座山村,母亲靠着一只八个脚踏板的织布机,“咔吱咔吱”地织出了一家人的衣裳。那双勤劳而粗糙的双手、那些温暖而厚实的土布衣,是郑芬兰童年岁月里对家的记忆。

  19岁那年,郑芬兰只身来到杭州求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做起了服装生意。从买卖服装到创立“小巷三寻”,杭州这座城市给了郑芬兰许多好机遇。

  “手工艺是一种温度,有温度的产品才有故事可以诉说,有故事的产品才是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我想寻回这种手工艺的温度。” 

  郑芬兰的坚持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小巷三寻”独特的土布服装颇受市场欢迎,不仅是服饰,还有衍生出不少布艺用品,如布制书皮、编织瑜伽带等等,让土布工艺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中焕然新生。

  如今,“寻梭狂人”郑芬兰收藏的梭子已达14000多把,成为全国少有的藏梭者,她也在着手筹备建立一座梭博物馆,将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梭中有世界,一世一把梭。在寻梭的过程中,我发现梭子记录了乡村生活方式和手工技艺,梭子的背后是各种关于土布纺织工艺的故事,它们折射出的是一座座美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

  手工艺

  盘活国家级贫困村的新经济

  多年寻梭,寻找的是梭子,留下的是土布纺织传统手工艺。“小巷三寻”的创立将土布纺织工艺带到了杭州市民的眼前,但郑芬兰想做的远不止于此。

  “杭州的纺织文化底蕴很深,清代的杭州织造名满江南,小时候听过的牛郎织女故事正是杭州的民间传说。”

  提起杭州,郑芬兰有许多感慨,“如果我没在杭州,‘小巷三寻’也许就创办不了。杭州政府对传统手工艺的支持和杭州市民先进的消费观念让‘小巷三寻’在这里得以生存和成长,也能让我更安心地去打造‘手工村落’。”

  打造“手工村落”是近年来郑芬兰一直在践行的理念,她认为好的手工艺应该反哺乡村,而不是直接被送进博物馆。

  作为磐安榉溪村的“名誉村长”,这些年来,郑芬兰在逐渐告别农耕文明的乡村里,重新引入了传统手工艺,将古村落的活化和手工记忆的生产性保护相结合,让“老龄化”的小村落重现生机。

  除了家乡磐安,郑芬兰还在云南水沟头寨等地践行着“手工村落”理念。从去年9开始,郑芬兰前后四次走进云南高黎贡山的水沟头寨,学习当地特有的麻纺织工艺、探访周城白族扎染世家的植蓝染艺、寻找文山壮族制梭人的纺织文化,将“小巷三寻”的技艺与运营理念带给当地人。

  她帮助水沟头寨建立了自己的麻纺织品牌“三百妞”,同时还开发了一条基于高黎贡山原始森林和滇西茶马古道的瑜伽冥想游学线路,吸引了不少游客。

  只有46户人家的水沟头寨原本是国家级贫困村,如今当地的手工艺被盘活了,村民的收入上去了,这让郑芬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我知道城市里的人需要什么,也明白乡村里有的是什么。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价值。”

  “半亩棉田” 

  在城市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今年9月底,经过5个多月的悉心呵护,在杭州滨河小学的校园里,郑芬兰和孩子们一起播种的棉田可以采摘了。秋高气爽的时节,暖黄色的小棉花已经缀满了这片绿色的棉田,孩子们提着竹篮采摘起来。 

  2012年,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芬兰成为这一技艺的非遗代表传承人。为复兴传统手工艺,郑芬兰奋斗的脚步不仅行走在深山古村,城市校园也是重要一站。

  跟以往非遗项目进校园不同,郑芬兰并不是直接去课堂上教孩子们如何纺织,而是在北京和杭州等城市的校园里启动了“半亩棉田”的实践课堂。

  谷雨播种、立夏放苗、小满除草、小暑结果、白露采摘,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孩子们在棉田里上了许多堂课。采摘完成后,孩子们便会开始正式学习搓棉、纺线、染线、织布,最终制作出精美又环保的土布包书套。

  整个过程,郑芬兰都陪伴着孩子们一起完成,从棉籽到一方手帕,从教室到大自然,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传统手工艺的种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郑芬兰和孩子们更像是四季的记录者和技艺的体验者,缕缕成之,寸寸织之,慢节奏的土布纺织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更有诚意。

  织梭光景去如飞,从儿时熟悉的织布声到如今发掘村落手工艺价值的非遗传承人,郑芬兰在土布纺织工艺上已经投入了几十年。她与纺织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无论在哪个故事里,郑芬兰始终都扮演着简单生活里的实践者角色,用自始至终坚守的力量传承着中华手工艺所拥有的文化温度。

相关稿件
· 奋斗者说丨坚守22年 她与智慧树守望特殊孩子成长
· 奋斗者说丨亲历过亚运的"拳击爷爷"想让更多人爱上这项运动
· 奋斗者说丨她是西湖区01号民间河长 5年风雨无阻
专题聚焦
  最热新闻
·4号线三期、12号线一期……杭州地铁四期建设最新进展来了
·今日小寒丨冷空气一波接一波 终于有理由睡懒觉了
·2023桐庐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 跑进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绿水迢迢 青山逶迤 美丽杭州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本网专稿
·第九届岳飞文化节启幕 岳飞主题活动将持续一个月
·第三届数贸会有哪些新变化?这场推介会“剧透”了
·“新春第一会”省委书记关心的这件事 杭州有了新行动
·摘得香港花卉展览大奖 西湖春色绽放香江
  权威发布
·刘捷:扎紧篱笆、严控大型活动 咬紧牙关、精准高效遏制疫情蔓延
·杭州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
·图解杭州“十四五”规划《纲要》
·3月22日杭州市无新增确诊病例 专家:入境应如实申报
  区县新闻
·《1818黄金眼》举办二十周年线下见面会举行
·首站开进钱塘区 杭州市机关党建“直通车”驶出服务基层新速度
·以工程项目为媒 促镇企共同发展
·如何破局食用油进口依赖?萧山这场关于油菜高产高质的发布会透露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