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上最温暖的呼唤,莫过于“回家”。
家的声音,是一轨一轨铺排起来的温暖。若是没有这些声音,年历上的日子就只是一个没有回响的数字。
关于家的定义有很多,有时它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守,有时它是拥抱新生活的呼号,有时它是拖着行李箱叩击地面的轱辘声,有时是爸爸算着归期却说不出口的那句“想你”,是妈妈热着饭菜却满嘴不停的那些唠叨……
这个春节,我们用笔和镜头记录那些不一样的家的声音,它们铺垫着每一次归来,它们温暖着下一次出发。
刘美凤和刘殿龙夫妻俩都是杭州大关街道乐龄家养老园的护理员,今年是他们在养老园里过的第四个春节。
“住在这里的多是半失能、失智老人,他们更需要陪伴!”刘美凤笑起来,一张圆脸眉眼弯弯,她说,年三十大家一起吃了年夜饭,一样热闹温馨,“这里就是我们共同的新家。”
为什么留在养老园过年?对“家里人”,他们又有怎样的温暖心愿?以下是刘美凤的自述——
我叫刘美凤,这是我丈夫刘殿龙,我们来自山东泰安,在杭州做护理工作已有八九年。今年,是我们连续第四年在乐龄家养老园过春节,已经习惯了。
园里满员是12张床位,现在住着10位老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很多是半失能、失智的老人。失能老人生活无法自理,失智老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比较难沟通,他们更需要熟悉、稳定的生活环境,临时换护理员他们会不习惯。春节前就有老人问我,过年回不回老家,说“如果你回家的话,我就跟你回去,反正我就要跟着你”。
你现在看到的新年装饰,都是过年前,我们和园里的老人们一起布置的,是不是很有氛围?布置的时候,大家可开心了。他们担心我们走,其实我们也放心不下他们,朝夕相处了四年,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
过年是家家户户庆团圆的日子,对我和老刘来说,算是更热闹些的工作日吧。工作跟平常没有什么不同。早上5点40分起床,洗漱完就先给老人们烧热水、打扫卫生,然后挨个房间协助老人起床、洗漱、吃早饭。差不多9点,给大家量血压,再带着做做手指操,稍微活动一下,或者看看电视。
我们做的都是很琐碎的工作,每天几乎没有变化。因为高龄老人更需要作息规律、心态平和,所以你看我们平时讲话都不会特别大声。有的老人耳背,我们就多说几遍,或者边说边做动作。
一般10点半开始准备午餐,过年期间也是一样。因为老人吃得慢,有时候心情不好了,不吃饭,我们还得喂,所以稍微早点开始,保证每位老人都能按时吃上饭。住得近的家属,会在中午给老人送他特别喜欢吃的菜,吃饭的时候,一起聊聊天。
你们不要以为住养老园就很孤独,其实有好几位老人的家就在附近小区,步行十几分钟,家里人也来得很勤,有的几乎每天都来。只是因为这里有护理员,有护士,有专业的干预治疗,我们能把老人照顾得更好。我觉得这是社区养老的好处,护理得更专业,离家也近。
下午有时候会有志愿者过来,教老人剪纸、捏橡皮泥、做仿真花。做手工能够锻炼老人的手部功能,提高手指灵活性和准确性,对延缓阿尔茨海默症有很大帮助。而且做手工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部分老人都挺喜欢的。你看到桌上摆着的仿真花,还有橡皮泥捏的小动物,都是他们的作品。身体比较硬朗的老人,我们会带他们玩VR游戏,打气球、切水果,他们玩起来跟孩子一样。我看了也很高兴,有时候就一起玩。
你说照顾老人累不累,那肯定是累的。老人的作息习惯差异很大,有的喜欢晚睡晚起,有的喜欢早睡早起;大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坐卧都需要辅助;有的需要每天打针,控制病情;还有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偶尔会哭闹着要回家……其实每个人都需要特别关照,时刻留意他们的情绪和需求。我们已经连续四年留在养老园过年了。想不想回家吃顿团圆饭呢?自然也是想的。但说实话,这里的老人比家人更需要我们的陪伴。他们已经习惯了我们的照料,这份信赖与依赖,跟家人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四年里,我们平时都是分餐制,只有年三十不一样,大家会围坐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再一起看春晚。
新的一年,希望我在山东老家的婆婆身体健康,在老家做生意的儿子也能顺顺利利,祝家里人都平安幸福。我和老刘还希望养老园里的10位“家人”,也能够身体健康、天天开心,我们都要好好的!
【潮新闻+】
新春佳节,我们也想听你分享“家的声音”。
从大年初一(2月10日)开始,潮新闻杭州频道推出《听,家的声音》春节特别策划,欢迎读者朋友在新闻评论区说出家的故事,我们将择优挑选优质评论,送出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出品的“有龙则灵”如意龙手腕包福袋和灵隐寺年历。
好礼在此,等你来分享!
(监制 谢晔 策划 张彧 记者 詹丽华 实习生 成芷馨 视频 吴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