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奶奶家,垃圾分类“各就各位”已成了全家人的习惯。
垃圾分类清单上墙。
这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当然是垃圾分类!
以前的垃圾都叫垃圾,现在杭州的垃圾都有自己的名字: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总共四个类别。不过,类似于这样的分类,在西湖区灵隐街道曙光社区辛玉清奶奶家里,已经坚持了十年之久。
A
“一张清单” 管住全家垃圾分类
辛玉清奶奶今年86岁,老伴儿张家煌,今年91岁。
为了方便记忆垃圾分类,老两口在家里厨房墙壁上,张贴了一张边角已泛黄的垃圾分类清单,这是张家煌大伯亲自整理手写上去的。张家煌听力不好,平时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辛奶奶的照顾,但垃圾分类这件事,辛玉清和子女们都必须得听张家煌的。
这张垃圾分类清单最早的版本是什么时候贴上去的?张家煌和辛玉清都记不清了,“大概是10年前吧,由于厨房的油烟比较大,这个清单我们都更换三四次了。”
辛玉清说,他们也是十几年前在国外探亲时,接触到垃圾分类的,“感觉这个好,我们回国后就学着做,当时国家也宣传,但是没有现在力度大。”
从清单上记者看到,除了厨房垃圾的名称没有改成餐厨垃圾,其他的分类都很正确,并且都与家里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孙子用过的尿片,属于“污染纸张”,归类到其他垃圾中;家中常备的药过期了,应该属于有害垃圾;儿子的可乐罐、孙子的奶粉盒,统统是可回收垃圾。
张家煌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两个垃圾桶扒开,仔细地检查一下有没有分错的垃圾。虽然行走不便,家里的有害垃圾,他一定要自己下楼扔。“担心我们把垃圾丢错垃圾桶。”辛玉清说,以前她要是垃圾分类不正确,经常被老伴责备,儿女偶尔来家里吃饭,分错了垃圾也要挨批评。“时间久了,他干脆贴了张垃圾分类清单在墙上,该怎么做让我们自己看着办。”
B
政府推进
垃圾分类不再是一家的战斗
“看到他这么较真,我也真是‘怕’了他了,所以每次垃圾分类都会归好,慢慢地,我也养成习惯了。” 辛玉清说,老伴喜欢读报,最近看到上海垃圾分类搞得轰轰烈烈,他直拍大腿叫好。
“我们国家以前经历了那么多事,都挺过来了,现在如果这个小事搞不好,有点遗憾。”
不过,最近几年辛玉清老两口也切实感受到了垃圾分类工作在灵隐街道的变化。除了随处可见的标语外,社区里的垃圾房进行了提升改造,建设了智能垃圾房;也时常会见到志愿者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还有第三方机构对小区里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每个月都会看到社区组织垃圾分类进街区、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现在社区还给我们发放了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与垃圾桶的尺寸正好合适,不同颜色的垃圾袋装不同的垃圾,减少我们的错误分类率。”
据了解,灵隐街道目前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实现7个社区全覆盖,成功创建了外东68号院等9个示范小区。下一步,街道将在推进垃圾源头减量,推进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开展“定时定点”投放试点,加强监督考核等方面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现在国家出了垃圾分类相关文件,全国都在做,我相信这个垃圾分类一定能搞得好。”辛玉清奶奶笑着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还是要靠发动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