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带两廊”指钱塘江新兴产业带、机场临空经济带、风情科创走廊、时代智造走廊,沿江沿路开发,凝心聚力打造4条从杭州市中心辐射开来的产业大走廊。
这几天,萧山公布了风情大道高架南伸的计划,今年年底开工,亚运会前建成通车。未来,这条快速路还要与杭州城市“中环”相接。
总投资2000亿元的萧山“12588”交通大会战中,这样的快速路有8条。它们的通车时间,都约定在2022年亚运会前。这是萧山备战亚运的时间点,更是打造国际城区的时间点。
如何想象5年后的国际城区?萧山在这8条快速路中选择了4条,沿江沿路开发,凝心聚力打造4条从杭州市中心辐射开来的产业大走廊。
萧山将这一关乎未来的“战略”取名为“两带两廊”。
萧山未来的城市骨架
“两带两廊”包括钱塘江新兴产业带、机场临空经济带、风情科创走廊、时代智造走廊,从杭州市中心出发,分别沿着钱塘江南岸、机场城市大道、风情大道、时代大道这4条“大动脉”向萧山的“四面八方”扩散产业创新的能量。它往东一直到了“杭州的东大门”益农,往南到了“杭州的南大门”楼塔。
某种意义上讲,“两带两廊”既是城市“骨架”,撑起萧山打造国际城区、建设杭州新中心的大格局,又是“未来产业的架构”,关乎萧山“三区融合”的示范与榜样意义。
萧山区委副书记、区长王敏此前在“两带两廊”产业规划发布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两带两廊”的战略意义,即最大限度放大筹备亚运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
这种放大与拉动的“辩证”,也是全方位的,谋求一个更均衡发展的、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萧山。
这一“井字形”城市骨架中,居于重中之重位置的,自然是拥江发展的前沿钱塘江新兴产业带,它西起亚运村,东至南阳,沿线拥有地铁二号线、彭浦大桥、九堡大桥、下沙大桥等跨江通道与杭州主城相连,是杭州绕城内仅剩的连片待开发滨水岸线资源,是杭州“拥江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钱塘江金融港湾的核心区。
在这条产业带上,萧山重磅落子了钱塘江金融城、奥体博览中心、图灵小镇、亚运村、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测试基地、万向创新聚能城、中英产业新城和红山科创园8个重大产业载体平台,可谓集聚了最重要的城建与产业资源,萧山要将其打造成为萧山总部、金融、会展、贸易、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带,智能(新能源)汽车、工业大数据、云计算、节能环保等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带,以及杭州拥江发展先行区、国际滨水创新岸线。
更均衡的“蝶变”
可以说,“两带两廊”将让萧山的整体GDP带有更多“绿色的”成分,并由此构建出一个更可持续的新“生态”。而它最直接推动的,是萧山南部的崛起。
八大镇组成的萧山南部,是产业发展的“洼地”,经济相对薄弱,这些年这里也一直谋求“蝶变”的路径,从两大省级中心镇的落地,浦阳江生态经济区的规划,到旅游南进战略的提出,省级小城市的布局等,南部一直在前进。而这一次,在萧山“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的发展思路调整之下,“两带两廊”直接把两条产业大走廊通往南部,为南部崛起、乡村振兴注入“拥江发展的新力量”。
沿着时代大道,从杭州主城区出发的高架一路南行20公里来到浙江七个“运动休闲小镇”之一的戴村郊野小镇,一条大走廊把它与西湖牵了起来。
戴村镇党委书记孙建平说,“戴村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五年后,从戴村出发,经时代大道高架和城市中环,到钱江新城和萧山国际机场的时间都将在30分钟车程之内。”
从原本的郊野乡村一下子“升级”为离市中心半小时车程的“全域城市化”区块,大交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两带两廊”产业规划则为这里带来了“城市”。4月19日,斯迈夫全球体育大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未来五年,它将一直“定居”萧山。斯迈夫将与戴村合作打造一座“体育小镇”,这是继银泰农旅小镇落地仙女湖畔之后,戴村迎接的又一产业“大鳄”。
“大鳄”们的集体到来,也倒逼当地的“城市转型”。威雅国际公学两个月前在仙女湖畔开建,戴村还与区城投集团合作,为戴村的“城市”腾出300余亩的发展空间,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也跃然纸上。
萧山未来的产业大走廊
戴村的例子也在阐述一个发展的逻辑,用城市转型带动经济社会转型。这中间,产业在前,人口在后,这才是未来。
“两带两廊”的顶层设计之下,萧山将为其注入“7+1”的新兴产业体系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金融、新能源汽车、健康旅游和文创产业等,以及重点布局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增材制造等八大未来产业,进而改革萧山的产业体系,加快“萧山制造”向“萧山智造”的转变,加快服务业主导、传统产业升级的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加快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产业的布局发展。
而“两带两廊”也是对萧山做大做强“平台经济”的战略深化。王敏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进入新时代,做大平台经济是萧山要做的比较大的调整之一,从重镇街向重平台转变。”
可以说,“两带两廊”则为萧山的“平台经济学”刻画了四条重要的“生命线”,将把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科技城)、钱江世纪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各大平台串点成线,构筑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链。“沿路沿江”开发,实现发展的资源聚焦、空间聚焦和政策聚焦,一个面向全球、示范全国、引领浙江的“中央创新区”迅速萌发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