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干犹如钱塘江沿岸的一颗明珠,在浙江的历史长河中着墨璀璨的底色。在许多年以前,生活在这里的弄潮儿们就以护堤保潮、开荒拓土的精神率先风。许多年后的今天,弄潮儿们又相继起舞,共绘钱塘江之文化。点开江干,来看新时代。
阅读更多: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5月8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逸群)“维长庆三年,七月十六日戊辰,杭州刺史白居易,以酒乳香果,昭告于皋亭庙神……”
临近夏日,一场流光溢彩的实景人文雅集《梦寻皋亭》,惊艳了杭州的夜空,拉开了第二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的序幕。
文化之于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或许你不了解如此深奥的话题,但每每提到音乐之城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你定会惊叹:纵观世界任何一座名城,都拥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属性。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然。无论经济如何发达,文化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
随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江干高举钱塘江文化大旗,实现了从“城郊结合”到“人文新区”的完美蜕变。
溯源
钱塘江边话弄潮
“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无。”钱塘江自古以“钱江潮”闻名于世,古时,每到八月十八日,人们都会聚集在钱塘江畔观潮。在这特有的景观背后,记录着钱江两岸人民与潮搏斗的悠久历史,有诗为证: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位于钱塘江入海口的江干,是钱塘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世代临水而居的江干人,创造了灿烂的钱塘江文化。“城市如同人一样,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白未来往何处去,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忘记初心。”江干区委书记滕勇感慨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面对杭州拥江发展新形势,江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开启钱塘江文化寻根之旅:成功举办钱塘江文化节,成立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推出钱塘江文化吉祥物等。
追寻之下,那段护堤保潮、开荒拓土的珍贵历史得以重现。原来,这里从不乏披荆斩棘的“弄潮儿”。“解放后,江干人多地少,只有向钱塘江要地,一根扁担,两只土箕,全靠人力完成。”彭埠文化站站长王云良回忆,开荒拓土必须要经受住台风和钱塘江涌潮的考验。刚填好的地被汹涌的浪涛吞没,他就要和工友们再次撸起袖子,举起铁锹,循环往复。
追寻之下,来自省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立足杭州,面向全省,放眼全国”,整合全国和省内外相关学术资源,总结提炼出“勇立潮头、大气开放、互通共荣”的新时期钱塘江文化内涵。“千年前,钱塘江流域的稻作文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民间商人将无数华美的丝绢通过商船运往海外,这是一次真正的传承。”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坚说。
追寻之下,一个个具化的钱塘江文化IP,逐渐走进杭州市民的生活,甚至登上国际舞台,创造了众多个“第一次”。比如,第一次有了钱塘江文化大使: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翁仁康、奥运冠军孙杨、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德学院国际品牌传播外籍教师大卫·杜蒙特;第一次有了钱塘江文化的系列著作:《潮头颂》《钱潮赋》《城市阳台》《时代潮》……
以钱塘江文化为引领,广袤的江干大地上,涌现出一座座文化新地标,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追寻
菜地长出文化新地标
去年6月,钱塘江畔,灯光璀璨,蓝色的镁光灯照亮了杭州的夜空,也照亮了星空下的舞台——首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在钱江新城城市阳台开幕。
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曾是江干区四季青街道著名的菜地。2001年7月1日,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杭州大剧院在钱塘江边正式开工,这是钱江新城的首项文化工程。
然而,杭州大剧院注定要忍受最初的孤独。2005年,大剧院演出剧目部副经理余端漾刚加盟的时候,这里是个连出租车司机都找不到的地方。周围是一片农田,路上很难看到人和车,就像一座“空城”。“那时候的杭州大剧院就是一座文化的孤岛。”
随着一个个地标性建筑的崛起,市民中心、杭州大剧院、杭州图书馆、城市阳台……为钱江新城注入了文化气息。“闲暇之时,漫步江边,你可以在杭州大剧院听一场歌剧,到城市阳台漫个步,在市民中心杭州图书馆享受阅读的乐趣。”
从钱江新城走出,几公里外的九睦路和九沙大道交叉口有一座像智能音箱的大型建筑,发射出五颜六色的光线,将周边照得透亮。那是住在九堡家苑、晨光绿苑等附近小区的居民一直期待着的九堡文体中心,今年年底前它将建成开放。
2013年,文体中心项目在建时“偶遇”清代钱塘江古海塘遗址。4米深的大土坑里,呈现了一个上窄下宽的梯形建筑物,露出土层的部分共有10层,就像一段阶梯,每一层都由大约长1.5米、宽0.4米、高0.3米的长条形石块横竖交错叠放堆砌而成,这就是“鱼鳞石塘”。
如何让日新月异的城市留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最终,江干区决定在遗址上方建造九堡文体中心,并将中心的一层和地下一层,建为钱塘江古海塘遗址博物馆。
古海塘、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钱塘江文化遗产林林总总。它们不仅是文化坐标,更是人们印在记忆深处的情感。
在这里,人们能从中找到文化的渊源,找到传承的载体,找到未来的方向。
未来
文化引领城市治理
一座城市,离开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城市发展是有规律的,最初是产业引领,解决生产问题,逐渐变为创新引领,但最终必然会走向文化引领的道路,依托文化力量推动城市的发展。”滕勇说。
新时代的文化有新时代的特征,既要呼唤城市文脉的积淀,也要倡导城市文化的创新。围绕“创新·活力”的主题,江干举办了首届钱塘江文化节。时隔一年,第二届钱塘江文化节的主题则为“传承·创新·发展”。对江干来说,创新是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主要内核。
城市文化的发展,相对易得的是物质进步、形态塑造及时尚外壳,但最难完成的是精神培育、品质锤炼和境界提升。因此,江干不仅将文化厚植在城市建筑景观中,更融汇在产业传统、社会网络、市民素养等方方面面。
2015年,杭州市文创头号项目——杭州创意设计中心在江干顺利开园。这个利用西泠冰箱厂旧址改建的文创园区,开业三年来已逐步成长为开放、互动、体验式的文创高地。“它坚持‘文化创意与城市创变’融合发展的理念,闯出了一条文化、科技双轮驱动的特色转型之路。”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相较于特色产业的蓄势待发,江干在文化治水的创新实践上,既新颖又细腻。沿着笕桥街道的小河漫步,春风拂面,杨柳依依;河水清澈,鱼虾处处。不仅如此,河岸边风格各异的文化墙也成为了一道景观。
本着“六位一体”的治水理念,一批精品涌现:笕桥街道绘制了包括“碉堡文化”“抗战文化”在内的治水墙绘;丁兰街道结合孝道文化,建设了家规文化长廊及小品……河水与墙绘交相辉映,述说着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江干实现了从“城郊结合”到“城园交融、人文新区”的完美蜕变。
“2018年,江干区将不断串联人脉、水脉、绿脉、文脉、城脉,打造3条独具江干文化韵味的市级示范美丽河道。”江干区治水办负责人说。
在治水的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在落实文化建设中,推动钱塘江文化服务当代、永续利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江干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品牌,如“一社一品”“心灵书屋”“钱塘江系列文化活动”……
在彭埠,有一个平均年龄超60岁、30年演出超万场的民间组织——彭埠越剧团。剧团演到哪,戏迷跟到哪。特色文化成为了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一剂良方。“文化民生,说到底是要让经历这段过往的人们,找到心灵的故乡。”剧团成员说。
让心灵抵达故乡,归根结底,是百姓自觉、自愿参与文明培育的整个过程。江干推出文明劝导员,让身份各异的人,在每个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活跃于人流量大的道路交叉口,用实际行动制止乱闯红灯、乱穿马路、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城市化的最终要义,还是人的城市化。
现代化固然伴随着工业轰鸣,但那并不意味着城市只能是坚硬的钢铁水泥森林。
洗尽铅华,文化成为世界打开江干的全新方式。站在新起点,江干以文化之光,谱写时代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