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长”商惠青正指导居民规范垃圾分类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4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健 通讯员 胡凯莉)“绿色塑料袋装厨余垃圾,你要放绿色桶里,下次别再放错了!”
4月2日一大早,在江干九堡街道圣奥领寓小区内,45岁的商惠青站在垃圾桶旁,每遇来倒垃圾的居民,她都会打开袋子检查一番。
从上个月开始,商惠青“升职”成为一名“桶长”,每天早晚,她都花两小时在垃圾桶旁执勤,指导大伙规范垃圾分类。在圣奥领寓,像商惠青这样的“桶长”,还有13个。
2010年,杭州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比如,前端的分类更细致,后端的处置更到位。但与此同时,它好像也陷入久攻不下的拉锯战。
垃圾分类,难在哪里?“难在人心,难在大家的日常习惯上。”面对记者提问,商惠青回答得干净利落。
这也是“桶长制”破题的要义所在。“岁数大的人没听过垃圾分类,年轻人虽然听过,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分。”商惠青补充道,除了每天督查居民扔垃圾,她还肩负着两项重任:定期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每月考核居民垃圾分类成绩。
每个垃圾桶旁,都会公示具体负责的“桶长”姓名。
“有一次,我把纸盒扔在绿色桶里,桶长马上在微信群指出了我的错,还来家里为我培训。”居民施飞成笑道,在商惠青的“磨嘴皮”下,他已经熟背了两句顺口溜:剩菜剩饭放绿袋扔绿桶,玻璃废纸放黄袋扔黄桶。
如今,在圣奥领寓,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二维码,凭二维码领取免费垃圾袋,丢垃圾前必须贴上二维码,保证每袋垃圾都能追溯到人,正确分类的住户会有积分奖励,通过积分可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为了监督“桶长”的履职,每个垃圾桶还配备“执法长”,定期巡检垃圾分类效果。以圣奥领寓小区为试点,江干计划将“桶长”制推广到全区。
浙江新闻+
杭州垃圾分类用上这些高招
1、 全市首部垃圾分类法规
2015年12月,《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这是杭州首部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的地方性法规。这一条例从规划和实施管理、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2、“双随机”巡查全面铺开
有了地方性法规的保障后,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垃圾分类?
杭州全面完成垃圾分类专管员队伍建设,启动“双随机”(人员随机、对象随机)巡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情观察员、行风监督员和志愿者等加入垃圾分类巡查队伍。
3、 强化清洁直运车辨识度
在杭州市区,我们能看到3种颜色的清洁直运车,分别是清运绿桶厨余垃圾的绿车、清运黄桶其他垃圾的黄车、清运非分类小区和单位混合垃圾杂桶的白车,大大提高了杭州垃圾分类运输的视觉辨识度,提升了杭州垃圾分类的总体水平。
4、APP一点 上门回收垃圾
2016年6月5日,浙江九仓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余杭区率先试点开展生活垃圾“三化四分”项目“虎哥回收”。居民可通过“虎哥回收”微信服务号、APP、官网、回收热线等呼叫虎哥上门回收,大件家电、废旧家具等还可单独预约回收。
5、会“说话”的垃圾桶
“厨余垃圾投绿桶,其他垃圾入黄桶,谢谢您参与垃圾分类。”当居民拎着垃圾袋走近后,垃圾桶盖都会伴着说话声自动打开。
这种会“说话”还会自动翻盖的垃圾桶,是江干闸弄口街道自主研发的成果。垃圾桶上方安装了实时监控,如果有人向垃圾桶内偷倒非生活垃圾,监控视频还可以提供执法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