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平和她创作的仙居花灯《和颜悦色》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2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罗亚妮)屋外,爆竹声声,屋里,亮了一整晚的台灯也终于暗了下去。陈彩平停下手里的活,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时钟,此时已经接近十二点,一不留神她又忙到了这个点。
从前,做无骨花灯对陈彩平来说,更像是一种“爱好”,而如今,简单的“爱好”里又多了一份责任,一份将几乎失传的手艺传承下去的责任。
陈彩平的技艺来自婆婆。她婆婆王汝兰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艺人,也是国家级传承人。20多年前,当陈彩平嫁到皤滩的时候,就被家里挂着的花灯迷住了。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纸灯笼,在灯光的烘托下,一下子变得曼妙多姿。
“当灯光从花灯里面映射出来的那一刹那,花灯上的各种图案、人物、花草、花纹、线条都活灵活现地显现出来,我从没见过这么神奇的景象。”陈彩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角都是笑意。当时的陈彩平也没想到,自己对无骨花灯的这份感情,持续了整整25年。
从原来的业余时间做花灯,到现在的“全职工匠”,陈彩平几乎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花灯上。制作无骨花灯有20多道工序,其中针刺环节最为重要。陈彩平对自己要求严格,多年来一直在不断练习针刺,拇指和食指经常破皮出血。“扎针孔很伤眼睛,也是体力活,一不小心刺坏了针距,就前功尽弃,只有从头再来了。”
日复一日地苦练,让陈彩平的技艺日渐精进,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制作花灯的流程,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先后创作宫灯、花篮灯、魁头灯、荔枝灯、花篮小圆灯、碗灯、花瓶灯、莲子灯、绣球灯、菊花灯、十二生肖灯等20多个品种。
“二十多年来,我在花灯图案、造型的设计上,吸收了传统民间文化元素精华,结合生活实际,着重写意,让花灯更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风格。”陈彩平深知无骨花灯这门传统技艺若要传承下去,需要不断挖掘和创新,使花灯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
在陈彩平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组花灯作品,它们就是不久前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作品《和颜悦色》。 与传统悬挂式的花灯不同,这组作品主要是用屏风串联的方式展示。主灯采用四连屏悬挂12盏花灯,副灯则用台灯模式,拥簇着主灯,大大提高了艺术性和欣赏性。
《和颜悦色》不仅让陈彩平拿到了中国民间文艺领域国家级最高奖项,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仙居无骨花灯。之前仙居只有十几个做无骨花灯的手艺人,《和颜悦色》拿奖后,去陈彩平工作室观赏、了解花灯的人也越来越多,还有好几个人想拜师学艺。
“花灯的制作工艺复杂,过程费时费力。一盏灯往往要经过10多天甚至一个月才能制作完成,但产品的价值却很难得到体现。”陈彩平对花灯的发展和后续传承深感担忧,“事实上,花灯虽然名气大,但销量并不理想,普通人没有办法靠做花灯维持生活。”
尽管“不赚钱”,陈彩平也没想过放弃。手艺不会失传,匠人也不会消失。她相信,无骨花灯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说,是一生只做一件事。陈彩平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工匠呢,绘图、粘贴、烫纸、剪样、针刺……看似枯燥的工序她一做就是25年,无骨花灯也正是因为有了像她这样的匠人,才得以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