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2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梦月 吴佳妮 通讯员 李佳)2月15日大年三十中午11点,杭州拱墅江南康复医院病房里,一桌简单的年夜饭提前开席。
黑鱼片、红烧肉、甲鱼汤……他用颤颤巍巍的手,舀了一块肉放进嘴里,低下头,开始掉眼泪。
一旁的她赶紧给他抹去,“大过年的哭啥!你看你不是一天天好起来啦,还能一块吃个团圆饭!”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她,是嫂子,6年前丈夫过世;他,是小叔子,一直独身。
公婆早走了,唯一的兄长不在了,亲缘关系随之越来越少。
她和他,如果没有一场意外,也许一直就这样客客气气。
他见她叫一声:“阿嫂。”她见他问一句:“最近还好?”
2017年2月底的一天,他突发中风。
谁也没有料到,得知消息后,是她第一时间把他送进医院。
是她24小时连轴转,守在几近瘫痪的他身边。
常说自己没文化的她,在小叔子遇到大事时拿定了主意:“我是他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我不管他谁来管?”
他一出院,她就在客厅里搭了张新床,把小叔子直接接回了家。
有人说,你们都没啥关系了,干嘛还要管这事!家里女儿没出嫁又养个病人,叔嫂之间说出去人家还要误会。
“你不管总会有人管!”
她回答:“要是我老公还在,肯定舍不得弟弟吃苦。小叔子就是我们的亲人,不能让亲人遭罪!”
从此,只要天气好,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杭州拱墅区华丰新村小区里,邻居们总能看到这对叔嫂的身影。
她拿着一根粗带子,领着他像个小孩一样走路。
她把带子绑在他的左脚上,提一下带子,他的左脚就往前“走”一步,右脚再跟上一步。
从家门到单元门一共就六级台阶,她就要领着他“走”五六分钟。
夏天天热,他稍微走动就一身大汗,她就每天帮他洗两个澡。
为了让他洗澡时舒服一点,她试了好几种办法,最后还是一个摔伤过腿的邻居教了她。
从此,马桶成她为他准备的专用洗澡椅。
听说针灸对恢复有用,她就用轮椅推着他徒步20多分钟,到社区医院治疗。
虽然没有确定的效果,但她说:“做一做总是有好处的。”
皇天不负有心人。
2017年秋天,他的身体慢慢有了起色,可以自己吃饭了,但左半侧身子依然不能动。
面对停滞不前的状况,她觉得都是因为自己水平不够。
一个新的想法萌生了:进康复医院!让专业的人帮他康复,好起来也要快些!
但康复医院一个月要6000元左右,这笔费用难住了这个清贫的家。
一年前 为了照顾他,52岁的她辞掉了工作。半年后,把家底搜罗了一通,她又决定:再次出门打工。
她找了一份洗碗工,一个月2300块钱,全部垫进了他的康复费中。
她一周去两次康复医院,周末有空或是逢年过节,就把他接回家里来聚聚。
每次他问起费用的事,她总是说:“这事你操心干嘛!不用你担心!”
其实他不知道,社区帮忙申请了低保困难金,可缴纳社保后也所剩有限。
偶尔,她还要向老母亲要钱,不时忍受母亲的埋怨。
有了专业的护理和康复,他有了看得见的变化:左腿可以慢慢抬起来一点了;能够自己拄着拐杖走一小段路了;话也能稍微说得清楚点了!
有人问他:“嫂子对你好不好?”他缓缓举起右手,重重竖起“大拇指”。
过了几秒钟,他突然捂住眼睛、咧开嘴巴,像个孩子一样呜咽起来。
这个时候,她会像娘一样说一句:“哭什么?不要哭!”拧来一把热毛巾,抹去他脸上的泪水。
面对不明确的未来,她却十分明确:“不管十年还是多少年,只要我身体允许,就会一直照顾下去!”
她,叫蒋夏粉,是拱墅区华丰新村一名普通的退休女工;他,叫吴国明,是意外中风、不幸又幸运的小叔子。
也许你能在中国大地上找出不少的相似故事,但当它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才更深刻地感受到,人间处处有真情,人心自有一杆秤!
当周围的人由衷地夸她:“你就该是那杭州城的最美嫂子!”
她回答:“如果我老公在天上能听得见,我只想和他说,亲爱的,这个家,没有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