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3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詹丽华)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文近两万字,满满都是干货。报告从经济、民生、教育、环境等各个领域,全面量化了过去五年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成就。又对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以及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明确的阐述和建议。
会场上不断响起的掌声反映了现场代表、委员们对政府工作的认可。会后,报告中的新提法、新表述、新目标,更让代表和委员们印象深刻,有感而发。
大学要“养”,要探索真理更要宽容失败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 罗卫东
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罗卫东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他说,原来我们是跟跑,跟在那些科技强国后面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高铁、大飞机都是通过这种机制来完成的。现在我们要进入并跑和领跑阶段了。如果没有基础领域的重大发现、颠覆性的科学革命,是不可能去并跑或领跑的。这意味着接下来国家将在一系列工作上进行布局,包括要建设重大的基础研究平台和应用基础研究平台等。
报告还提出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罗卫东认为这一表述鼓舞人心,对广大的教师、科研人员来说意义重大,有助于真正突破我们国家企业创新和产品研发的天花板。只有基础研究上去了,任正非、马云他们讲的难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克服,这也意味着国家将来在评价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当中慢慢要侧重于基础研究,突出、鼓励、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创新,也意味着我们的评价体系要做一个历史性的变革。
报告里讲到,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要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罗卫东认为,对大学和科研机构来说,接下来要根据报告的总体要求和方向,尽快推动科学研究学术评价体系的调整、创新、优化,形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适合基础性研究的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潜心做学问。
罗卫东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如何真正落地,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大学要“养”,特别是那些基础研究领域的优秀专家,一定要让他们心无旁骛,没有后顾之忧,要宽容他们的失败,让他们能把科学探索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当作毕生使命,而不是把学术当作名利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