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7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陈道亮)“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才。有了很多人才,才会有创新;有了创新,才会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了,又能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7月1日上午10点半,面对评委“‘亩均论英雄’改革中,你认为什么最重要”的提问,来自美国的浙大博士生墨哲思(James Moore)用流利的中文回答。
33岁的墨哲思高大帅气,长得挺像阿汤哥。他参加的,是余杭区面向海外(境外)世界百强高校招聘“双十”政府雇员(以下简称“双十”招聘)的现场面试。“双十”,是指招聘10名政府高级雇员、10名政府中级雇员。
历时3个月的自主报名、简历筛选、视频初面后,最终61名海外高级人才来余杭参加现场面试。
面试不仅有面谈,还有现场调研
7月第一天,余杭区党校内的楼道内穿梭着一群忙碌的身影。这里正在进行着紧张的余杭区“双十”招聘现场面试。
“这次招聘,报名考生的质量非常高。来参加现场面试的,总共有61人。”余杭区委组织部干部综合科科长陆侃告诉记者,应聘者中既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外籍人士,还有一大批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组织的高层次人才。
按照报考岗位的不同,61名考生被分成5个面试组,每组的评委则由余杭区领导、招聘单位主要负责人、专业相关的区管干部等组成。每位考生有30分钟的时间,与评委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记者旁听了墨哲思的面谈。面谈分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考生各回答一个公共题和专业题。“公共题考察的是考生的价值观;招聘的政府雇员,必须要有符合主流的价值观和立场。专业题考察的是考生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思路眼界以及相关工作经验。”陆侃向记者说明考题设置意图。
第二个环节,则是考生对前一天调研后撰写的调研报告进行解读。据介绍,此次“双十”招聘现场面试,不仅有面谈,还有包括现场调研。调研的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0%。
“昨天(6月30日),考生分成两组调研了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科技城、临平新城等产业平台和老板电梯、贝达医药等企业,部分考生还调研了世纪大道快速路项目部。每位考生需要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或失败教训,提出思考和建议。”陆侃边指着一叠厚厚的调研报告,边告诉记者。
美国小伙爱余杭这五样
此次余杭区“双十”招聘,共有29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报名,人员遍及五大洲,来自19个国家(地区)。
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何选择余杭、选择政府部门?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几位考生,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墨哲思是位地道的美国小伙,定居杭州已有6个年头,去过梦想小镇、阿里巴巴很多次。目前,他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名博士生,今年即将毕业。
“我认为个人成长和为他人服务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选择到政府单位工作的原因。因为我可以做一名很好的服务者。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墨哲思说,他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余杭产业国际化贡献力量。
参加这次招聘,也让他对余杭有了新的认识:“本来只知道阿里巴巴在余杭,这次调研之后发现,哇,余杭真是一个具有创新活力、很美丽、很安全、很幸福、很有文化的一个地方!”
分在第一面试组的许诺,是位90后。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后,他一直在咨询公司工作。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拿着资料在走廊上做着面试前的准备。
作为杭州人,许诺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杭州,或者说余杭,与其他城市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如果应聘成功,我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工作经验,与其他同事形成互补,为杭州、为余杭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引育留用的余杭实践
“双十”招聘,是余杭区在成功面向清华、北大、浙大等国内重点高校招聘高层次人才后,提高政府引领和服务发展水平,进一步探索建立灵活完善的高层次人才招录模式的又一次实践。
当前,全国各地乃至全球都掀起了“人才争夺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全省人才高地的余杭,有着浓厚的危机意识。
在实践中,余杭领导人逐渐意识到,只有为人才、企业、平台匹配高质量的政府服务,才能最终将他们留下。针对这块短板,余杭区启动了“清北”招聘、“双十”招聘等,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工作。
为将这些被“相中”的人才留下,余杭积极探索。比如,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畅通的职业晋升渠道、具有活力的工作环境等。
以“双十”招聘为例。在薪资待遇上,高级雇员年薪约50万元;中级雇员年薪博士约38万元,硕士研究生约35万元。在职业发展上,工作表现优秀的高级雇员将有机会择优提拔聘用到区直属国企领导班子副职等区管副职岗位;中级雇员可参加定向开展的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招聘。
在余杭区党校,记者还看到了很多余杭区内企业的展板。陆侃介绍说,政府雇员只招聘20人,但他们希望这些优秀人才尽可能多地留在余杭,所以组织区内企业与参与“双十”招聘的考生进行一对一接触,“假如落选政府雇员,还可以选择去企业”。
近年来,余杭引才育才效果显著,已累计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2900余名。余杭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余杭区将统筹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坚持全球引才与推动本土人才国际化并重,创新更具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引育留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