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2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唐骏垚 夏丹 通讯员 余小平 宋桔丽)2月28日下午,2018年农历新年刚开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正式公布了新一轮“1+X”产业政策,吹响了新时代创新驱动的新号角。
这是滨江推出的第三轮产业政策。浙江在线记者采访了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解读新一轮产业政策修订背后的目的、特色,以及实施新政后滨江的期待。
问:为何要对1+X产业政策进行修订?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能不能分享下关于新政印象最深刻的关键词?
答:我们推出产业新政,是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全要素配置最强的创新生态圈,打造最优的高新产业链,特别是要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培育创新主体,破解创新创业的痛点难点,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确保经济高质量上的持续中高速发展。
产业政策,要为产业发展服务。不同发展阶段,对产业政策的需要是不完全一样的。修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产业;要把行之有效的继续执行好,把不管用的删除掉,把能够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用上来。
选择在这个节点,第一,上一轮政策执行中需要有新的改革和创新,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第二,在年初推出政策,有利于适用于完整年;第三,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有特别意义。
最深刻的关键词:
一是人才。产业发展,要把人才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滨江多年的发展证明,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点。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高新产业发展之路。
二是创新。高新区(滨江)的创新发展,靠的是创新,我们深切感受到:依靠创新可以解决发展中的种种难题。产业政策最主要的是为了支持创新,同时,产业政策本身也需要创新,创新是贯穿始终的,既是目的,也是路径。
三是精准。政策是为产业服务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别产业和不同功能平台都需要精准服务,精准才能高效。这次政策修订,我们开展了深入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有什么问题、难点、痛点,就聚焦什么、努力解决什么。
问:现在政府都讲“店小二式”的服务,这些政策是如何针对企业当下的普遍痛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
答:进入新时代,店小二也要有新标准。好的店小二,不应该只会照菜单点菜端盘子,不应该对什么客人都上一样的菜单、点一样的菜,要不仅能把有菜单的打点好,还要能吃准客人需求,把没有菜单的菜创作出来,主动满足客户。
要真正服务好企业,就要抓住企业的痛点难点。企业的痛点难点是千差万别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包治百病的万能药,需要的是对症下药。
所以,我更愿意说政府要做良医;或者说,政府不仅要当好店小二,更要当好良医。首先能“望闻问切”,之后能“对症下药”,实现“药到病除”。
新一轮产业新政,是在全面调查研究之后出台的,分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以及不同功能的平台;强化了创新要素的整合、产业链的打造;核心是要“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术搞得棒棒的,把产业搞得强强的”。
问:关于产业国际化,从全球范围看,滨江的优势产业有哪些?新一轮产业政策将如何扩大优势,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增长极,让国际滨更具国际范?
答:高新区(滨江)通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了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特别是紧扣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创造和应用,在电子商务、数字安防、金融服务、通信设备、大数据等领域形成了优势产业高地。
新一轮产业政策,主要要抓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把信息经济做得更强更好,让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更好地发挥出更为强大的效益。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培育新蓝海,重点是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我们的主要办法是:“两个进来”“两个出去”。
所谓两个进来,就是:人才请进来,技术引进来。
所谓两个出去,就是:产品走出去,产业走出去。
什么叫产业走出去?就是要让好企业在滨江孵化出来,让好企业根扎在滨江,发展起来又走出去,发展得更加强大。也就是,高新区(滨江)要当好孵化器、发动机。
让国际滨更有国际范,就要有大格局、大情怀、大视野、大贡献和大发展。这里,要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成为全国高新产业重大集聚区,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引领区。
问:关于人才,滨江现在的杀手锏是什么?此次加大了国际引才力度,这将对滨江目前的人才结构带来怎样的优化?
答:关于人才,高新区(滨江)是求贤若渴、如饥似渴的。我们一直在强调: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但人才是多多益善!对此,这些年我们也不遗余力,受益匪浅。在滨江有个企业“鞋论”,即人才是脚、企业是鞋、政府是路。鞋合脚、路平坦、脚才真舒服。
总书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聚,一个是用。聚与用,是辩证的统一关系,是一个系统。聚而不用,不能常聚;用而不聚,难以继用。聚而用之、以用聚之,则常聚长用。
所以,真正的杀手锏就一个字:用。让人才有用武之地、用武之价、用武之本、用武之乐。
用武之地,就是有好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孵化器,也可以是一个好企业。在这里,我们倡导:褒扬成功,也宽容失败,失败了可以再来;支持创新创业,更支持再创新再创业。
用武之价,就是有好价值。这个价值,可以是经济价值,也可以是社会价值;可以表现为技术作价,也可以表现为首台套应用。在这里,我们大力倡导:人才是无价之宝,人人尊重人才。
用武之本,就是有好本钱。这个本钱,可以是一个办公场地,也可以是启动资金;可以从政府资助来,也可以从社会投资来;政府给的可以是无偿资助,也可以是有偿投资。在这里,我们倡导:只要技术好、人才好,钱不能成为问题。
用武之乐,就是有好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对人才本人,也包括对其家人,包括父母;不仅快乐工作,更能幸福生活。这次,我们推出了人才新政30条,从初来乍到的人才租赁房、房租补贴、办公场所以及创业资助,到子女就学、父母养老,我们都作出了政策考虑。在这里,我们倡导:“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一种品牌。
加大国际引才力度,主要目的是强化国际化人才的集聚。今天我们讲国际引才,主要是指集聚国际化的人才。这将会给滨江带来更多更加高端的大批人才,人才结构将呈现多元化(来自五湖四海、国内外)、高端化(本科占比50%以上,硕士博士占比明显提高)、国际化(更具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规则)。
问:关于上市公司,政策中提到要确保每一家上市公司在滨江都能拥有自己的楼宇物业,今年年初的区委全会中也提出打响“滨江有地”的口号。在寸土寸金的滨江,实现这一点是否有难度?
答:不能说没有难度,但是这是必解之题,而且已经是有解之题。只有解决好发展空间问题,滨江才能持续快速发展。
解题之法在于创新改革,依靠改革解决发展痛点。这是高新区(滨江)的拿手好戏。
拆出发展新空间。这些年我们通过整村拆迁,新增了2万多亩城市开发空间。同时,我们鼓励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改造提升,提升产出效益。
用出发展新天地。我们坚持产业优先,把更多土地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坚持高效用地,向地下地上要空间;坚持城市留白,实现有序持久供地;探索集中开发,努力变供地为供楼;遵循企业发展规律,鼓励企业扎根滨江,走出去加快发展壮大。总之,在高新区(滨江),要确保每一家上市公司都有自己的楼宇物业,力争每供一块产业用地都成就一家上市公司(一确保一力争),有限空间要实现无限发展。
问:一说到滨江,大家脑海中马上蹦出的是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和新华三。对于下一批领军企业的培养,这一揽子政策中有哪些针对性的体现?
答:其实,滨江不仅有大企业,更值得骄傲和期待的是拥有一大批好企业形成梯队布局,在滨江有4万家企业主体,每年新增8000多家。在高新区(滨江),我们靠的不是几家企业称天下,要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万树梨花春满园”“多了谁都是锦上添花,少了谁都不会伤筋动骨”,这就是高新区(滨江)要追求的产业发展境界和效果。
在滨江有个政府“鞋论”,即政府是鞋、企业是脚,脚长了,鞋要适应于脚。
产业新政中,我们瞄准培育下一批领军企业,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安排了精准支持的政策,重点分为五个阶段,即:技术研发孵化、初创型科技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着力解决不同阶段的突出问题,如:帮助初创企业解决好办公场地和启动资金,帮助瞪羚企业解决好拓展市场和再融资问题,帮助领军企业解决好重大技术研发和跨界融合、跨区域发展,帮助上市公司解决好兼并重组,等等。
问:今后,高新区(滨江)将如何凸显“创新”要素?新一轮新政之后,在创新创业这块高地上又期待怎样的变化?
答:凸显创新要素,关键要落实四个保障:
人才保障,每年新增大学生持续保持2万人以上,新增海归人才1000名以上。
资金保障,只要有好技术,钱不是问题。社会投,政府支持;社会不投,政府投。
平台保障,好项目来,场地保障;上市公司,都有用地空间和自己的楼宇物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链,路演、融资、辅导、咨询形成全要素。
机制保障,以政府的改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迸发,让人才愿意在这里创业,让企业能够在这里创成业。
新政之后,我们期待“四个大爆发”:
专利大爆发,年增专利申请突破2万件;
企业大爆发,年增市场主体1万家;
新兴产业大爆发,信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快速壮大,尽快形成多轮并进态势。GDP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上市公司大爆发,尽快形成百家上市公司滨江板块。
总之,对高新区(滨江)来讲,稳中求进,不仅要稳、更要进;量质并举,不仅要质、更要量。实现产业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相得益彰,高质量与高速度有机统一,真正建成杭州拥江发展示范区,建成浙江高新产业重大集聚区,建成快乐创业幸福生活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 | 滨江区增强人大督办有效性 |
· | 重磅!滨江发布“1+X”产业新政 未来三年投入150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