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这件民生关键小事,对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来说,既是提标转型,转变发展理念,探索基层治理的切入口,又是争先进位,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浦沿街道坚持抓紧抓实、久久为功,不搞单兵作战,夺取团体冠军,破题基层治理精细化,实现全域垃圾精准分类。
布局“小区”“企业”并重,促进全街覆盖。建立生活小区以物业为主体、企事业单位落实自身主体责任,街道、社区指导优化,小区居民、企业员工共建共治的工作体系。一是生活小区全覆盖。以“定时定点”为主抓手,同步推进设施提升、监督检查、宣传引导等工作,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扩面”的原则,在全区率先试点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强化桶边督导,提升源头分类正确率,并逐步在全街推广,实现76个生活小区“定时定点”投放100%覆盖。二是企事业单位全推广。召开垃圾分类全覆盖大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派驻单位、酒店、医院、学校、农贸市场、商业综合体负责人共计200余人参加。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发挥企业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推进计划,落实三化四分长效管理,同步跟进街社经验指导与中队监督执法,培育典型示范,开创高品质的示范单位引领作用。
坚持“软”“硬”提升,促进全面升级。工作队伍是做好垃圾分类的重要力量,基础设施是做好垃圾分类的重要保障。浦沿街道统筹抓好工作队伍和基础设施“软”“硬”两个提升,推进分类工作全面升级。一是抓好队伍提升。依托七彩党建工作法、“社·业”共治会、国际议事会等载体,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分类工作。对各社区“督导员、专管员、志愿者”3支队伍,开展80余场“四分类”专业培训,提高工作队伍实操能力;组建1支街、社、第三方单位共同参与的督查整改工作组,建立7支社区交叉检查工作小组,对小区分类工作督查通报,目前已通报整改问题180余个。二是抓好设施提升。完成改建标准化垃圾房32处;改造投放点位193个;建成全区首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新建44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设置特殊垃圾堆放点 62个;合理改造投放点设施,创新设计铁棚滑轮装置,并对209个投放点编号,统一安装监控,实现数字化覆盖。
营造分类环境,促进全民参与。浦沿街道聚焦小区、园区楼宇、校园和沿街商铺等居民居家、工作、学习、生活场景,通过统一标识、教育引导、激励奖惩、“撤桶入室”等多种方式,营造街道良好的分类氛围和分类环境,促进全民参与。积极引导退休居民加入志愿者、督导员队伍。通过“鸡毛换糖”、“美德银行”、“雷锋基金”等载体,激励居民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进企业活动,组织企业管理人员、楼宇物业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专题培训,加强宣传、配齐设施,让高新青年和人才在工作场景中,感受到氛围,落实到行动。在中小学、幼儿园等学习场景,通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课堂之外的入户实践等方式,从小培养孩子分类意识。完成辖区沿街商铺、农贸市场、三产项目楼宇等380只垃圾桶“撤桶入室”,倒逼居民在购物、休闲、就餐等生活场景中,做好分类投放,养成分类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