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社会民生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八级工们亲身讲述 杭州第一只汽车气缸怎么做出来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3月2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晟 通讯员 赵鸿涛)3月21日,由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编的《八级工是这样炼成的——杭州技术工人史料》一书,在杭州举行了首发式。

  “八级工”,是指获得八级工资的技术工人。八级工资制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我们国家对技术工人的一种等级考核标准和定级晋级制度,沿着从一级到八级的晋升阶梯,最高等级即为八级。作为对先进的褒扬、对技术的尊敬、对劳动的尊重,八级工是那个年代技术工人群体的顶端。

  这本珍贵的史料书籍,记载的既是一位位能工巧匠自豪的回忆,也是杭州工业发展的一段光荣岁月。

  时代变迁,虽然这一评级制度已经走进历史,“八级工”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成了一个陌生的名词,但一个社会对技术和技术工人的尊重永远不会过时,在呼唤大国工匠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身上那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应该历久弥新。

  杭州第一只汽车气缸

  是他试制的

  翻开书页,六七十年前共和国那段艰难却火热激扬的岁月迎面而来。

  那个时候杭州城还很小,许多如今响当当的企业也是刚刚创建。当年,杭州齿轮箱厂(现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只有几个油毛毡搭建的临时车间和几台机床,工厂建在平地,工人生活区则在山上;杭州汽轮机厂最初的厂址在今天武林门码头一带,当时是一片荒地,立着茅草搭的厂房,工人宿舍也是茅棚;而杭钢所在的半山,到处是荒草沼泽。

  初创的艰难,完全可以用筚路蓝缕来形容。但在书中,这些工人老师傅讲述那段历史时,不仅无怨无悔,反而充满不枉此生的自豪。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在他们的汗水中诞生了杭州的第一只汽车气缸、第一台汽轮机、第一台锅炉、第一炉钢水……

  照片中每位老者的青春岁月,都融进了那个时代浩荡的潮流,融进了祖国的振兴和杭州的发展。他们改变了杭州工业一穷二白的面貌,尤其是重工业和纺织制造业。在许多领域,他们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填补了杭州工业的空白,更有不少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杭州汽轮机厂八级镗工、85岁的李为民向记者回忆起试制第一只汽车气缸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气缸是最重要的部件,做这个气缸花了一个班8小时时间。我做到八成好的时候,当时的杭州市委副书记周峰同志来到我的工作台边,在我身旁看了大概一个半钟头,直到完成。我们共同见证了杭州工业蛮重要的时刻。”

  干好技术工作

  要有争第一的念头

李为民与夫人的合影

  作为技工定级制度的顶端,能够晋升到八级工的一线工人很少。是什么样的特质和能力,使他们脱颖而出?对今天提出的“工匠精神”,又有怎样的理解?

  今年虚岁90岁的石传根老人,退休前是杭氧的八级钳工。抗战爆发,母亲带着他和姐妹从杭州南下逃难,最艰苦时一个星期没见过一粒米。20岁前,讨饭、挑柴、放牛、长工、学徒他都干过。说到日后让他奋斗的动力,他说首先是对党的深厚感情:“那种翻身的心情,是一辈子忘不了的。”

  少年的颠沛艰难,石传根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当工人时连名字都写不好。但是他边上夜校补习文化,边琢磨技术工艺。“虽然我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好在我比较虚心,别人和我讲道理我很喜欢听。对技术参数这些其他人看来很枯燥的东西,我却很喜欢。”

  每次厂里有新的、难的加工任务,石传根从没有消极回避的想法,总是主动接下来。“不懂的就学,就琢磨,边学边做,睡不着觉都在想问题。”这也是石老对今天年轻工人的寄语:“做技术工作,一定不能推三阻四回避困难,否则是提高不了的。每次难啃的骨头,都是动脑筋的机会,都是开窍的机会,开窍了,提高就快了。”

  杭锅八级冷作工、82岁的叶阿松同样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说当年白天不论工作多辛苦,晚上总要留出时间学习看图纸,琢磨各个部件怎么切割,怎么下料,怎么组装,一遍不会就十遍,十遍还不会就请教厂里的老师傅和技术人员,直到全部领会掌握。

  “就这样慢慢的,我看图纸越来越快,脑子里也越来越清楚。后来晚上看好,第二天就能教别人怎么做了。”

  李为民也有不想明白问题睡不着觉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干好技术工作,我觉得还要有争第一的念头,最怕的就是不专心和混日子的心态。”

  让亲历者讲述

  为亲历者存档

  杭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编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让每个工人老师傅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在记录技工们钻研技术、传承技艺经历的同时,还增加了当时的杭州社会环境、工人日常生活等。

  哪怕是一些看似与技术和生产没太大关系的琐事,细细品味之下却能找到这座城市生长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李为民是1958年从上海汽轮机厂调到杭汽轮的。在上海当护士的夫人一时没能调过来,但组织上很关心,厂长书记专门派人去上海调人。“听说态度挺强硬,‘你们放也要放,不放也要放,这是关系到我们厂生产的大事’。”

  《八级工是这样炼成的》是杭州文史资料第四十二辑。受采访的老技工年龄最大的93周岁,最小的58周岁,平均年龄76周岁。对于一个风驰电掣的时代来说,这样的记录其实是在与时间赛跑,让亲历者讲述,为亲历者存档,在他们从我们视野隐退之前。

相关稿件
· 杭州大江东举行2017汽车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 省机动车维修职业技能竞赛 杭州代表队再获全部四项第一
· 两会风采丨杭州技师学院教师杨金龙: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
专题聚焦
  最热新闻
·4号线三期、12号线一期……杭州地铁四期建设最新进展来了
·今日小寒丨冷空气一波接一波 终于有理由睡懒觉了
·2023桐庐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 跑进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绿水迢迢 青山逶迤 美丽杭州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本网专稿
·第九届岳飞文化节启幕 岳飞主题活动将持续一个月
·第三届数贸会有哪些新变化?这场推介会“剧透”了
·“新春第一会”省委书记关心的这件事 杭州有了新行动
·摘得香港花卉展览大奖 西湖春色绽放香江
  权威发布
·刘捷:扎紧篱笆、严控大型活动 咬紧牙关、精准高效遏制疫情蔓延
·杭州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
·图解杭州“十四五”规划《纲要》
·3月22日杭州市无新增确诊病例 专家:入境应如实申报
  区县新闻
·《1818黄金眼》举办二十周年线下见面会举行
·首站开进钱塘区 杭州市机关党建“直通车”驶出服务基层新速度
·以工程项目为媒 促镇企共同发展
·如何破局食用油进口依赖?萧山这场关于油菜高产高质的发布会透露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