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0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逸群 共享联盟临安站 朱艳 金凯华 通讯员 杨旭)早上7点多,潘花伟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来到位于黔东南施秉桃子湾工业园区的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
打卡签到、换上工作服,然后坐在绣架前飞针走线。工作不到3年,潘花伟已经是舞水云台的高级绣娘,她的绣品主要供应高级定制的服装公司,以及像巴黎时装周这样的国际秀展。
绣针忽上忽下,绣布上逐渐“开”出一朵花来,潘花伟脸上也笑出一朵花。她高兴的不是“高级绣娘”这个称呼,而是今年,他们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潘花伟是施秉县马号镇冰溪村人,家中四口人,一年的收入却不到2000元,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住的是木房子,破了好几年都没钱修。”潘花伟说,冰溪村偏远,离县城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家里种的农作物也很难卖出去。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2017年,他们搬迁到了施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飞凤社区。
从村民变成居民,生活来源如何保障?
此时恰逢舞水云台到社区开展就业招聘,七八岁就学习刺绣的潘花伟被“相中”,经过培训后,正式上岗,成为舞水云台的固定员工。
“一个月基本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以前一年也拿不到这么多。”对潘花伟来说,刺绣是个轻松、体面的活儿,帮他们摘了沉重的“帽子”,走起路来都多了几分自信。
“随着贫困户移民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偏远民族村寨搬迁到了县城,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绣娘需要就业机会。”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宇表示,苗绣是贵州的非遗产品之一,他们想要把它传承下去,同时也想把指尖上的技艺变成指尖上的经济,为家乡脱贫攻坚献一份力。
舞水云台扶贫车间 金凯华 摄
3年前,临安、施秉东西部协作项目落地舞水云台。临安区捐资100万元,帮助舞水云台建起了扶贫车间。
去年8月份,扶贫车间投入使用,身怀绣、织、缝、染各色技艺的绣娘有了施展舞台以及培训的机会,公司也从当时的“基地+工坊+村寨手艺人”模式走向标准化的“锦绣体系”。
如今在舞水云台,登记在册的施秉藉绣娘有1297人,而像潘花伟这样的固定绣娘有59人。
在舞水云台扶贫车间就业的苗族绣娘 金凯华 摄
“我们的绣娘分为三个级别,5%为高级绣娘,25%为核心绣娘,另外70%是订单绣娘。”龙宇介绍,订单绣娘就是计件工,她们工作的时间和地点比较自由,大多是不方便离家的妇女,主要负责承接“王的手创”订单。
2018年,在临安区商务局的“穿针引线”下,促成施秉县与手作刺绣品牌“王的手创”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王的手创”在施秉县新建2个手工村落,以加工订单的方式,让绣娘在家就能实现就业。目前,舞水云台有近四分之一的订单额来自“王的手创”。
在舞水云台扶贫车间就业的苗族绣娘 金凯华 摄
施秉县城关镇小河村的田兴妹就是订单绣娘之一。7年前,一场车祸导致田兴妹右腿受伤,走路不方便,也不宜久坐。
舞水云台创始人龙禄颖很欣赏其精湛的刺绣技艺,十分照顾她,经常给她送去容易上手的订单。“每个月能拿到七、八百块用来补贴家用。”田兴妹说,在家接订单,既能照顾家人,农忙时还能干农活。
“不仅是产销对接,在临安的帮助下,我们的来料成本大大缩减。”龙禄颖告诉记者,通过临安区商务局牵线,舞水云台和杭州樱花线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
原先8元一个的线轴,樱花线业给的价格在4元至4.5元之间。另外,今年在临安区科技局的对接下,舞水云台与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联系,解决了包装和印染技术问题。“非常感谢临安政府,让我们可以多接一份订单,让绣娘们可以多领一份工资,真正做到产业扶贫、就业脱贫。”龙禄颖说。
施秉是著名的“苗绣之乡”,有绣娘万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70%,贫困户绣娘占比较高。
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始后,临安区根据两地实际启动“把绣娘请回家”项目,制定了以苗绣为核心、电商为载体、基地建设为支撑的“产销全覆盖”的造血式精准扶贫新模式。
目前已引导500余名绣娘回乡就业,直接带动7000名绣娘贫困户脱贫。在解决当地绣娘就业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施秉县500余名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