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杭州推行电梯“养老”保险3年 高龄电梯可有安心“养老”?

2019年9月26日,杭州电梯全生命周期保险工作现场会在拱墅区召开(资料照片)。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9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妮 见习记者 叶怡霖)随着电梯数量快速增长和老旧电梯问题频发,电梯安全问题成了基层治理的新焦点和政府关注的“关键小事”。

  2017年9月5日,杭州拱墅区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电梯“养老”综合保险,引入保险机制。大浒东苑BC区、小河佳苑、清水公寓的5台电梯签下全国范围内第一批电梯“养老”综合保险保单,标志着电梯安全管理从以前的单一化政府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转变。

  3年时间过去了,这项工作早已多点开花。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杭州全市参保电梯已达3600余台,覆盖7个县市区。近日发布的《杭州市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透露,到2021年底,杭州所有区、县(市)将开展电梯“养老”保险工作。浙江省内,宁波、温州等地已开展电梯全生命周期保险试点。而放眼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采取不同形式推进这一工作,覆盖电梯约130万台,占全国在用电梯的21%。

  当电梯“养老”保险从稀奇发展为寻常,当年第一批购买电梯“养老”保险的小区怎么样了?那些老旧电梯可有安心“养老”?在3年的探索推行中,先行先试的杭州有怎样的收获和困惑?后期又会将这项工作推向何方?近日,我们回访相关小区,采访当事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一探电梯“养老”的现状和前景。

人保公司对电梯开展飞行检查。

  大修提速九成

  投诉量同比降三成

  大浒东苑BC区业委会主任吴国富至今仍清晰记得,大浒东苑和拱墅区另外两个小区是在3年前的9月5日下午,签下全国首份电梯“养老”险保单的。

  “当时能够争取到试点,大家都很兴奋。”吴国富介绍,大浒东苑BC区是2008年建成的安置房小区,总共11幢楼30个单元,全是高层。在投保之前,大浒东苑BC区9幢1单元的电梯已运转10年,停运、忽上忽下等情况时有发生,故障频出。不仅居民们懊恼,电梯维保单位的服务也令业委会和物业感到不满。

  “有时候要更换的零件缺货,一拖就是一个月。”吴国富说,之前几次电梯故障,维保单位的维修速度较慢,而且维修费用上双方也会出现争议,“有次换配件,维保单位说配件要3000多元,但我们咨询了专业人士,说不到千元就能买到。”

  维保走过场、以修代保、小病大修的乱象导致电梯故障频发,而物业和业委会存在专业知识、监督手段匮乏等不足,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听说电梯可以上“养老”保险,大浒东苑BC区毫不犹豫“举手”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年时间过去,大浒东苑BC区业委会与物业真心觉得,这份电梯“养老”保险“买得值”。

  在物业主任张弘的印象中,早先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小区电梯出问题的电话:“电梯困人每个月都有四五次,被弄得焦头烂额。”但现在,电梯出故障的频率下降了许多,“电梯困人几乎不太发生了,一个月也就接到五六个电梯报修电话”。

  与此同时,花在电梯上的钱也更少了:“小区总共30部电梯,参保之前,每年500元以下的小修大概要花10万元,500元以上的大修也要花十几万元,维保单位的价格是10万元左右, 加起来要三十几万元。而参保之后,6台新梯的保费是每台每年6500元,另外24台旧梯的保费优惠后是每台每年9000元,加起来只需要26万元。”

  这一结果,也是电梯“养老”保险设计之初希望实现的目标。

  中国人保杭州分公司团体保险部副总经理蔡冰洁把保费“揉碎”了分析给记者听:“以5年以下的新梯举例,6500元的保费,其中4000元是给维保公司做日常维保,1000元是电梯年检费,我们真正能支配的,是剩下的1500元。”

  “保险公司想要降成本,肯定会要求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做到位。”蔡冰洁告诉记者,他们和杭钢集团等公司合作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协助业委会选择高水平的维保公司,对维保质量进行监督,对电梯发生的一般维修进行定损,将电梯日常维保做到最好。

  正因如此,大浒东苑BC区并不是电梯“养老”保险运转良好的孤例。据统计,目前拱墅区有3411台电梯参保,参保电梯故障率较参保前下降20%,电梯投诉量同比下降33%,大修提速90%以上,在杭州市电梯故障高发榜上的小区全部实现摘帽。

市场监管人员对电梯进行检查。

  拓宽保费来源

  加装电梯也能参保

  护住了小区业主的安全,解决了物业的后顾之忧,电梯“养老”保险优势显而易见。但电梯“养老”险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保费从哪里来?这成为很多小区特别是“钱袋子”不宽裕的小区最头痛的问题。

  而现实中,最需要为电梯上保险的小区,恰恰是保费资金筹措困难、老旧带病电梯较多的回迁房、经济适用房、农转居“三类”小区。据统计,杭州市拱墅区共有5000余台住宅电梯,其中近五成小区业主有意愿给自家电梯上保险,却有不少因缺乏保费搁置。

  “因此这3年,我们也在不断完善电梯‘养老’保险制度。” 拱墅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国成说,“除了不断推动保险公司在维保方面更好地起到第三方监督作用外,我们还在探索开拓保费来源,并将加装电梯也纳入投保范畴中来。”

  李国成告诉记者,目前,拱墅的电梯“养老”险保费主要来自原先电梯固定的维保、小修和检验费用,剩余缺口则由小区经营性收入补上,“但有些小区经营性收入很少,物业费也不高,保费缺口就得另想办法”。

  去年8月,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联合发文,提出以杭州市拱墅区为试点,投保电梯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险可申请使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

  今年5月,拱墅区的青莎阁小区吃上了“头口水”,经资金列支范围内专有部分面积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且人数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电梯保费的30%申请使用了物业维修资金。小区业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笔钱是专款专用,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小区的资金压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拱墅区还将有1000台电梯购买“养老”保险,其中盛德欣苑、尚品庭苑等小区也使用物业维修资金给电梯上保。

  杭州市物业维修资金管理中心主任凌一军表示,将根据试点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将投保电梯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险产生的费用与传统维保产生的费用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情况向杭州全市推广。

  此外,政府部门也在出台保费降费及降低投保门槛的相关政策。目前拱墅区已出台“双10%”保费降费政策,即当年参保电梯总数的10%电梯,保费可在原基础上下降10%。“近1000台‘老大难’电梯已纳入保险受惠面,涉及依锦苑、蚕花园等多个小区。”李国成说。

  不仅是“三类”小区电梯有意愿参保电梯“养老”保险,为解决加装电梯落实责任主体难、后续长效管理难等突出问题,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也在陆续参保中。

  去年1月,全国首份加装电梯“养老”保险在杭州市拱墅区天时苑7幢4单元落地。今年6月,杭州拱墅区大关街道西一社区居民代表、人保公司与电梯公司一起签订了一份加装电梯“养老”综合保险合同,首创电梯土建、钢结构以及连廊加入到电梯的保险项目中,将电梯相关联结构参保一体化。

  保险公司与居民保险合同从一年一签升级到一次性签保电梯17年的使用时限,即在电梯从落地使用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里,由保险公司作为电梯安全管理主要负责方,为电梯加装后的维保、人身意外等问题上了一道“保险”。

  树立产权意识

  实现有效自主管理

  然而,电梯“养老”保险并非可以解决所有小区的电梯管理问题。

  同样在拱墅区,一开始就购买电梯“养老”保险的小河佳苑小区,就遇到了保费断档的新问题。

  “之前的保费支出,是因为有一笔电梯安全黑榜摘帽而得的政府奖励金托底,现在这笔奖励金快用完了。”小河佳苑业委会主任王震告诉记者,作为回迁安置小区,小区经营性收入有限,94台老旧电梯每年需要86万元保费,单靠经营性收入无法支撑。

  那么由小区居民来承担是否可行?记者算了笔账,小河佳苑共有3745户居民,即使保费全部由居民自付,每户每年为200余元,数字看起来并不算大,但王震却说行不通:“很多居民有一个观念很难扭转过来,认为电梯运行应该由物业或政府部门来兜底。”

  在一些学者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看来,小河佳苑面临的难题,从某个侧面反映的正是电梯产权意识、业主意识尚未确立的问题,也可以说当前的小区治理,还有不少依赖政府、物业的想法和做法,难以形成有效自主管理。

  这方面,部分街道、社区正在破题。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副院长孙雁就观察到,现阶段杭州正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居民加入到小区电梯管理中,基层自治组织也在慢慢建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大关街道西一社区业主自发组建小区电梯安全志愿者小分队,金星桃源居小区也成立了电梯观察员队伍,让电梯实现了自主管理。

  “不过要让这些基层自治组织真正发挥效用,还需要时间,也需要政府部门慢慢引导。”孙雁说。

  在长期研究老旧小区改造、小区长效管理的孙雁看来,回迁房、经济适用房、农转居“三类”小区的电梯管理,和老旧小区的管理一样,后续发展考验基层治理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一方面,政府部门不能立即抽身,而是应该分层分步逐渐退出,从一开始的政府兜底,慢慢转化为居民出一点、政府补助点、周边企业承担点,到最后实现居民完全自治。”

  另一方面,电梯管理也考验政府部门的管理精细化。孙雁认为,居民自治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的完全放手,“‘三类’小区中确实有一批生活困难的人,本身就是政策救助对象,各项出资存在现实经济困难。”她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换个思路,把相关补贴资金的投放精确到人,而不是放到片区。以小区电梯管理来说,就是引导居民自己出资,部分确实有困难的群众,由政府补贴到人,再由补助人来出资出力,实现自主管理。

  “总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均衡的管理体系,既能够实现‘小区事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也可以解决部分困难群体实际问题。”孙雁说。而这,无疑也是基层治理的一大努力方向。

金星桃源居电梯观察员对电梯开展巡查。

  【记者手记】

  居民参与让管理更高效

  电梯管理之难,难在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相分离,经常是“开发商买但不管,物业公司管但不用,业主用但不直接参与管理”。电梯“养老”保险的出现,无疑是切中要害的探索,市场化机制的引入,也将让电梯和汽车一样,实现风险均摊,最终电梯的使用者得实惠,保险企业也有利润。

  但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关于电梯安全,电梯“养老”保险只是解决途径之一,要从根本上破解高龄电梯管理之难,需要居民作为小区治理主体参与意识的回归,更需要将居民纳入到整个小区治理体系,形成公约意识。

  小区电梯想要上保,首先需要业主对电梯有共同的管理意识,认可搭乘电梯的权利和对其进行维保的义务并存;电梯也并非“一保”了事,还需要业主的共同维护,如不让电动车上电梯,不随意破坏电梯等公共设施。唯有居民发挥主动、形成公约,塑造“公共精神”的价值认同,才能自觉为实现公益相互协力。

  放眼看去,一部电梯的维保监管,其实是城市管理的缩影。时代的滚滚车轮,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分工明确的社会化体系之中。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事务变得越来越庞杂、越来越细化,再有能力的管理者,也无法时时都在场、处处不缺席。因此,只有最大程度发动居民自治,将“不关我事”变成“分内事”,才能“四两拨千斤”地将众口难调一一化解,也才能让城市管理更高效、更精准。

相关稿件
· 为电梯增“智”替企业分忧 西湖区“三服务”出实招见实效
· 告别“爬一趟停三次”的日子 富阳首台加装电梯启用
· 居民喜迎“新年礼” 杭州首部连廊住宅加装电梯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