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三个电话 钱塘新区这“十条”真暖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3月4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陶青 记者 刘健)“感谢钱塘新区在这个特殊时期设置的暖心热线,真心谢谢!”近日,浙江省信访局收到一封《特殊时期一个耐心的听众》的感谢信,写这封信的人叫江影,信的背后是点赞钱塘新区暖心热线的贴心服务。

  “叮铃铃!”时间退回到2月16日晚上9点多,钱塘新区暖心热线的电话响了。当晚值班的热线志愿者沈稼阳第一时间拿起听筒,电话那头是一位女性焦急的声音,情绪很激动,表述也一度有些混乱:“没想到,打这个电话真的能接通……我儿子现在在隔离,我实在是很担心……”

  “您别急,发生什么了,慢慢说,我听着。”沈稼阳一边安慰着对方,一边从聊天中抓取有效信息,迅速了解情况。这个打电话的人,就是江影。原来,她的儿子在钱塘新区一家企业工作,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住,返岗后根据要求要居家隔离7天。

  “自己孩子一直是绿码,为什么还要隔离?7天来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怎么保证?有没有地方可以给自己一个解读和答复?”带着种种疑问,因为无法联系上社区,江影越想越不安,就试着拨通了钱塘新区暖心热线“89898585”。

  让她惊喜的是,电话不仅打通了,电话那头的接线员耐心地花了十几分钟,倾听了她的所有需求,记录下情况,并承诺会立即同社区沟通。

  但是放下了电话,江影还是翻来覆去睡不着。“那时我真的非常渴望有人能耐心听我诉说一下。”江影回忆道。2月17日凌晨1时14分,焦虑的江影又试着拨通了暖心热线,电话还是第一时间接通了,接线员还是沈稼阳。

  “我听到对方在哭,确实很焦虑,赶紧安慰她。”电话里,沈稼阳和江影聊了起来,“听说她孩子是1993年出生的,其实我是1990年生的,年龄差距不大,便设身处地和她聊,换成自己的母亲,一定也会和她一样的情况。”沈稼阳耐心地做着心理疏导,一边做着记录,以便和社区、街道联系,这一通电话打了足有近半小时。

  “那会儿,我焦虑的情绪渐渐恢复平静,电话倾述之后,我终于可以休息几个小时了。”江影告诉记者,第二天一早,她又打通了电话。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其实,那天晚上正是绿码相关政策还没确定的时候,第二天政策就明确了,有了解读,联系上社区后,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那是沈稼阳作为暖心热线志愿者的最后一个夜班。其实,7天的志愿时间里,他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情况:“有的人居家隔离很多天了,心里很不安;有的人一个电话过来问身体不舒服怎么办,把我们当成是医生……还是要耐心地和对方多沟通。”

  自从24小时暖心热线开通以来,为了给更多百姓提供贴心服务,热线招募了一批又一批热心志愿者。特别是,疫情的发展变化迅速,每天的政策也在进行微调,志愿者还建了群,每天整理更新政策和常见问题。截至目前,暖心热线已累计接入了近5000个电话,最高峰的日接听量达285个,随着疫情逐步稳定,日接听量大约50个。

  包括“暖心热线”在内,钱塘新区还推出了“暖心电台”“暖心护产”“暖居诊所”“暖心助教”“暖心代购”等“暖心十条”举措,根据特殊时期的社会需求,准确定位、精准发力,回应百姓期盼,展现杭州“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温度。

相关稿件
· 战疫·复工丨给工人送“口粮” 钱塘新区种植大户20多亩青菜捐企业
· 战疫·复工丨钱塘新区可口可乐复工 首日生产了151万瓶
· 钱塘新区白杨街道:疫情不结束 防线不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