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从沉寂厂房到网红航空小镇 建德祖孙三代亲历家乡巨变

建德航空小镇航拍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0月2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妮 唐骏垚)前不久,浙江省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发布,其中有一个独特的小镇——建德航空小镇。说独特,不仅因为它的产业独特,更因为航空小镇的前身是有着60多年历史的横山钢铁厂——原国家冶金部唯一定点的铬铁合金生产企业。

  道路两边是高大的梧桐和水杉,草地、公园错落有致,还有网红“打卡地”飞机餐厅、火车旅馆……当我们来到这个地处建德寿昌山坳里的小镇时,不敢相信这里曾是“钢铁巨人”。

  再细细观察,我们便发现小镇处处有着与新中国共成长的时间印记:建筑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的式样,一段段铁轨上爬满了锈迹,小镇里随处可见“60·06”标识牌,释意是:1960年,这里诞生了横山钢铁厂……

  曾经扬尘满天的冶炼厂,如何重新焕发生机,还转型为颇受欢迎的景区?记者走进航空小镇,遇到了贾振海、贾立平、贾玉澄一家三代人。透过这家人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小镇的嬗变。

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

  老横钢 曾经的辉煌与谢幕

  初秋傍晚,几阵凉风一过,小镇秋意又浓了几分。在饭后散步的人群中,我们找到了贾振海。87岁的他,脚步依然稳健。

  作为钢铁学院的首批毕业生,贾振海在上世纪60年代就来到了此地,看着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当初只是个小冶金厂,因为一个特殊钢材炼制实验的外交项目落地,当时国家化工部、煤炭部最前沿的力量集中到了这里。”

  虽然外交项目最终没能持续下去,但硬件设施和部分人才留了下来,成为横钢发展的钢筋骨架。“说是钢铁厂,其实炼的不是钢。横钢最主要的产业是冶炼微碳铬铁,先后被命名为杭州铁合金厂、浙江横山铁合金厂等。”贾振海说,在横钢最辉煌的上世纪80年代,全厂有8000余名职工,8个炉子火力全开。

  那是令横钢人自豪的时代,横钢自成一个小社会。我们跟着贾振海,穿过汽车公园,面前,一条名为秦箭路的大道直通横山社区。“秦箭是当时我们厂微碳铬铁的品牌,拿到了冶金部唯一一块国家银奖,是免检产品。”贾振海说。

  转过路口,文化路两侧是横钢纪念馆、小镇客厅、正在筹备的航空展览馆……在贾振海的记忆里,那曾是老横钢电影院、工人文化宫、仓库,还有医院、体育馆,不出厂区,就能解决所有生活需求。“大家争破了头想要进来!”

  那些朝气蓬勃的清晨,伴随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8000余人从生活区走向厂区,这样壮观的场面,刻在了贾振海脑海中,成了他此后时时翻出来的回忆。

横钢老工业基地旧景

  越是辉煌,谢幕时越是失落。2003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老横钢破产了,人流散去,各谋出路。

  说到这里,贾振海一声叹息,双眼中满是落寞。那时贾振海已经退休了,但他身边的人面临着各种窘境,整个老横钢都成了灰色。“走出家门,看到的人脸上都没有笑容。”影院、篮球场、文化宫……一个接着一个关上了大门,小镇的灯火通明已成过往,“没了主心骨,所有人都想着往外跑。”贾振海不太愿意出门了。很快,儿子也离开这里去外地打工。

  如今小镇的假日,有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看见我们举起相机,就立马歪着脑袋比着剪刀手,咧开嘴大笑。夜晚,广场上燃起篝火,又引来一阵激动的尖叫。

  摇曳的火光把贾振海的脸映得忽明忽暗,他笑了:“原以为从此一蹶不振了,谁想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2009年开始,贾振海发现,小镇出现了很多年轻的笑脸,也涌进了许多游客。有人告诉贾振说:“老横钢里挖出了温泉,这里变成温泉小镇了!”

  曾经大门紧闭的老厂房,再度打开大门,装修工人忙前忙后。他们对贾振海说:“以后这里会大变样!”

  这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心头一动。他在给小儿子的电话中说:“我们横钢人说不定又有盼头了。”

  归乡潮 从“不想留”到“不想走”

  刚接到父亲的电话,贾立平抱着犹疑的态度,仍然在外漂泊好几年,“2015年,我原本打工的厂子也倒闭了,一时没地方可去,听老父亲的话回去也好,能照顾他。”

  在横山社区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已成为社区主任的贾立平。与斯文、安静的父亲不一样,贾立平脑子转得飞快,我们随便一句话,他都能接得上。走出办公室,他便骑上一辆电瓶车在小镇里穿梭。他说:“从前日子过得太慢,出去转一圈才知道,得要加紧步伐跟上节奏,才不会被淘汰。”

  贾立平回到了这里,很快就发现了不一样,最先改变的,是天空的颜色。“变蓝了!”贾立平说,“空气中再也没有粉尘的味道。”

  灰色的天,曾是老横钢不变的底色,冶金产业免不了扬尘,无论衣服洗得多干净,挂阳台外晾一天,又变得暗沉。

  如今,蓝天下的梧桐高大茂密,叶片已微微泛着秋日的颜色。贾立平满脸的兴奋,拉着我们看梧桐,我们用手一比量,粗大的枝干一人环抱不住。贾立平说:“以前一棵棵树皮都皱巴巴的,几乎不长个。社区提升改造时,我们还讨论过要不要把这批树换掉,没想到现在长这么好!”

记者吴佳妮(右一)、唐骏垚(左一)在看越长越漂亮的梧桐。

  紧跟着转变的,是人心。横山社区便是原来的横钢生活区。2017年社区换届,同样也是横钢子弟、从外面回来的杨天红,竞选当上了社区党委书记,而贾立平竞选当上了社区主任。

  2017年,当小镇选择彻底转型,需要老横钢人配合时,杨天红和贾立平站在社区会议室里,面对满屋的熟面孔,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社会要发展,不可能几个人就能拉住发展的脚步,我们要跟着社会往前跑,14年前是这样,今天更是这样。”

  那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和路面,经过更新变了一番模样,我们在社区里随意走走,便发现这是一个特别舒适的生活空间——单元楼之间的道路平整宽敞,两辆车可以交会。街头转角的空地,是带有健身器材的漂亮公园,老人们在这里散步、聊天。新修的菜市场高大明亮,购物的阿姨感叹,买菜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归乡,在这片土地成为一种潮流。阔别多年,67岁的余保初又回到了这里。“小镇环境真是大不同了,看到这么多老邻居,久违的亲切感又回来了。”余保初说,家门口就有社区医院,医生都是熟面孔;到新三院,还有省市医生专家坐诊。

  有人选择在这里养老。和余宝初一样,80岁的老横钢人陈金龙带着老伴,从新安江街道搬了回来。也有人选择在这里再就业。横钢子弟裘东红从原来的车间操作工,变成了航空小镇温泉度假区里的一名工作人员,“家乡发展快了,工作机会多了,能回到父母身边最好了。”

  如今,小镇的社区里住着3100多位居民。从“不想留”到“不想走”,居民们看到了“厂区变景区”的神奇变化。贾立平说,像余保初、陈金龙这样的老职工,今年搬回来住的还有不少。“去年底,我们对社区服务中心做了大改造,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新风景 通航旅游激活小镇

  贾立平家中的壁橱里,放着许多飞机模型,有直升机、战斗机,更多的是运输飞机,我们用手轻轻一碰,贾立平忙说:“当心,有些零件已经旧了,会掉。”那是他24岁儿子贾玉澄的“宝贝”。

  “儿子好像自带工业基因。”贾立平告诉我们,儿子小的时候,就喜欢把玩具拆开再拼起来,也爱琢磨各式汽车、飞机。他后来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习物流管理。放假回家,他郑重其事地告诉父亲:“航空物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小镇会越来越好!”

  就像天下所有父亲那样,贾立平不太把儿子的话当回事。但他发现,小镇里的年轻人确实越来越多,他们的脸上意气风发。

  “2006年,距离老横钢2.5公里的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投入运营时,市里就有想法,要把这块区域整体谋划。” 航空小镇管委会副主任郎贤平的话印证着贾玉澄的看法。老横钢要转型升级,要走绿色发展、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走进小镇深处,破旧厂房上爬满绿色藤蔓,依稀能看见小镇一步步走来的足迹。2013年,建德市改造横钢老厂区,融入航空元素,曾经的“钢铁巨人”焕发出新活力,相关通航产业项目也陆续落地。

弗洛拉飞机餐厅外景

  一抬头,我们就看见一朵朵在半空中盛开的伞花,在蓝天的映衬下,犹如烟花般灿烂。这是特色小镇带来的风景,航空成为这里的新标签,铁锈红和航空蓝融合在一起。坐拥全国通用机场中最大的报告空域条件,小镇陆续开出了高空跳伞、低空旅游、热气球、夏令营、航空梦想工场等通航旅游业态,人气不断集聚。今年1至8月,小镇已累计接待游客92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8000余万元。

  夜晚,我们住进了老厂房改造成的航空主题假日酒店,走廊里时不时传来前来研学的孩子们的笑闹声。进入原先运输石材的火车,车厢里摆上了桌椅,成为妙趣横生的餐厅!“80后”郑利鸿是小镇文旅产业的第一批见证者:2015年,他所属的旅游公司接待了5000多人来小镇参观旅游,去年已经增长到2万多人。

游客们正在体验飞机模拟机

  通航制造、通航服务等上下游产业不断在这里集聚。距离横箭车程10分钟的航空小镇新型产业园区,聚集了沈氏节能科技、普林艾尔、新化化工等18家军民融合产业骨干企业,生产有军用节能换热器及制冷系统、可穿戴人体降温装备、热泵装置、消防阻燃剂等军民两用中高端产品,并引进了航空配件、制造、飞机组装测试等一批优质项目。“文旅烘托起氛围,职业人才的培养,空域的开放,再加上制造业的兴起,这才能形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闭环。”郎贤平说。

  走过辉煌与低谷,一股新动能正在这座小镇蓄积,让更多人憧憬、期待、参与小镇的未来。只要有空闲,贾玉澄就会去横钢纪念馆当讲解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解横钢历史,他说:“要让孩子们知道这里怎样变成今天这个美好模样的,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相关稿件
· 航空小镇:“工匠精神”永传承
· 建德航空小镇 有了通航产业红色引擎
· 建德航空小镇:打造全国首个5G航空未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