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浙江在线推出“争当时代弄潮儿”系列报道,从力度、速度、温度、热度、硬度、高度六个维度,看江干如何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海洋,第五篇聚焦“温度”。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0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梦月 通讯员 李凌婧 张姚玲 梅舫)从田园风光的“菜篮子”,到高楼林立的“新中心”;曾经的滩涂农田,转身已成中央商务区。
高速迈进的城市化进程,让江干“刷”出了城市新颜值。致力于高水平全面建设国内一流现代中心区的同时,江干也没有放松民生福祉这个“牛鼻子”。
让百姓得实惠,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江干牢牢把握人民满意这个根本标准,有效破题多项民生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为了探寻“老百姓身边的幸福感”,我们走进了江干三个代表性社区。在城市的最小单元,我们或许能从一个个故事中,解锁江干老百姓的幸福密码。
有人问你粥可温:
智慧养老 满足更深更广的晚年需求
“测量完毕,测量结果: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mmHg。”10月9日上午9点多,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主治医师严仰郁手机上,跳出了这样一则提醒。被标注为“黄色”的提醒,意味着这是一组超出正常范围的数据,而数据的主人,是红梅社区78岁的独居老人朱阿姨。
“朱阿姨平时血压不高的,今天怎么了?”正当严医生忧心时,朱阿姨的电话来了:“小严啊,我胸闷,走路也走不稳,你赶紧帮帮我。”严仰郁说,担心朱阿姨是脑梗或心梗前兆,直接建议她拨打了120。“朱阿姨被送到浙医二院急诊科后,做了检查,情况还好,子女也赶去了,我才放下了一颗心。”严仰郁说。
这款名叫“生命卫士”的手机App,是闸弄口街道智慧健康养老工作的一大“法宝”。作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近年来,闸弄口街道打造“医养护”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链。对于辖区内1300多名高龄、独居空巢、残疾、失能失智老人,街道采取生活服务员一对一上门服务,按时监测老人体征。
“签约医生和生活服务员智能手机上都安装了App,和医疗科技公司健康云平台数据实时关联,如果老人日常监测数据出现异常,预警信息会及时发送给签约医生,实现远程信息共享。”闸弄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爱军说。
随着老龄化加速,江干老年人占比已达到22.04%,闸弄口街道更是达到了24.6%。李爱军告诉记者,在提供助老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如今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社区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已经很难满足更深更广的养老需求,如果要承担起全区18000多位老人的健康管理,就要向外借助民办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帮助。
去年10月,闸弄口街道29家优质为老服务团队集结起来,共同成立了首个街道级“幸福养老联合体”,服务内容涵盖居家养老“十助”体系。比如,老人坐在家里,一个电话就能享受跨社区老年食堂送餐;或是优质民办医疗机构定期上门问诊,一人一策长效慢病管理等。这些关怀和照护,体现出了“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与你立黄昏”的温情和暖意。
今年江干的十件民生实事投票中,其中一件便是要“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江干老人建成8家“街道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闸弄口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的提升改造也正在稳步推进,今年将新增的街道级就有2家。
“最快是今年年底,闸弄口公园旁,一栋占地800多平方米、4层楼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就能开工,届时将提供日托照料和长者照护服务。”李爱军透露。
告别12年爬楼史:
加装电梯 幸福感在便捷生活里升温
今年,江干丁兰街道大唐苑小区的200多户居民,过上了一个舒爽的夏末——
8月底,全小区64个单元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全部竣工投用,过去12年的“爬楼梯史”就此终结,成为杭州首个整体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安置房小区。
大唐苑小区是江干城市化推进中第一批拆迁安置的多层住宅,于2007年建成回迁,全小区共64个单元、742套房屋、232户居民,且多为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对于一些年迈的老人来说,因为腿脚不便,上下楼力不从心,“望楼却步”“足不出户”曾经是他们每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小区居民四分之一是老人,多住在3楼以上,加装电梯的呼声很高。2017年8月,我们开始拟定加装电梯实施计划,并先后召开了各类座谈会,取得了居民群众的支持和股民代表的同意。”大唐苑社区党委书记顾伟说。
与此同时,杭州出台了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相关政策,从市里到街道都给予了资金贴补。虽然有了政策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小区会因居民意见不一而搁置进程,大唐苑为何走得这么顺当?这得益于社区与大塘经合社共同成立的10个加梯工作组。
“加梯工作组统筹协调,充分弥合居民的分歧。比如说,我们会倡导亲帮亲、邻帮邻,通过亲朋好友的力量来做居民工作。针对少数低层住户的抵触心理,工作小组到家中反复沟通,先后4次修改电梯设计方案,把对低层住户的影响降到最低。”顾伟说。
“大唐苑居民楼结构相似,如果每台加装电梯分别联审,费时费力。”顾伟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前期报批流程,由大塘经合社作为大唐苑小区电梯加装工程的申报主体,64台电梯统一申报、联合会审,实现“量产”。这既能保证小区整体美观,又有助于后续维保进行长效监管。
随着小区64个单元的加装电梯逐渐投用,居民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百岁老人沈夏香,两个儿子分别住在3楼和5楼,有了电梯,她终于不用再颤颤巍巍上下楼梯了。“她看到我,很高兴地说,以后可以经常下楼透气了,去儿子家也方便多了。”顾伟说。
共同破解难题、共建美好家园,让幸福感在便捷生活里升温。截至目前,今年江干的十件民生实事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消防设施提升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项目、公共停车场库建设项目、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改造项目、促进社会高质量就业项目等5个项目已超额或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食品安全惠民工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项目、学校建设项目、安置房建设及回迁安置项目、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其中,江干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开工161台,完工133台,开工量、完工量均居杭州市第一。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教育变迁 推动区域市民素养升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每周二、四早晨8点,富有韵味、饱含深情的诵读声,会逐渐传遍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丁荷小学。这是学校的“保留节目”,通过20分钟经典诵读,培养孩子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塑造家国情怀的传承之情。
这样的情形,是校长王海清在6年前未曾想象过的。2012年1月,王海清从湖北黄冈来到西子湖畔,作为数学特级教师、湖北省品牌小学校长,他参与、见证了丁荷小学的创办与发展壮大历程。“那时候,丁兰还是江干和杭州的边缘区域,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只有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义务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而丁荷小学,是江干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后,丁兰街道第一所零起点的新建学校,按照高目标、高标准、高品质的思路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新起点启航,丁荷小学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不少。“丁兰区域的进城务工人员比较集聚,我们2013年9月建校,7个班216名学生,近90%都来自外来人口家庭。”王海清回忆。
“办教育就是办文化,而文化在一定背景和条件下经过沉淀和积累,才会绽放出灿烂光泽。”针对这样的生源状况,王海清提出,要通过“阅读”来改变学生学习状况和家庭教育生态。
“我们通过创办读书节,开展书香家庭、悦读达人评比等活动,希望能够引导孩子阅读,进而带动家长阅读,提高丁兰区块整体市民素质,这是教育所具备的社会化功能,也是学校教育应发挥的辐射作用。”王海清告诉记者。
王海清认为,教育最终是要培养未来的人。“我们的孩子是面向未来的,因此要着眼于未来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来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开辟了3D打印、“未来教室”、“科学创新实验室”,这对于孩子的科学素养发展,以及对于未来创新力的培养举足轻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丁兰街道也逐步从边缘区块转变为江干乃至杭州的中心区块。“杭州正在打造国际化城市,培养具有全球眼光的世界公民,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为此,丁荷小学开辟了国际理解课程;开展和境外友好学校的游学互访;引进外教,将西方礼仪风俗引入拓展性课程。
作为一所新兴的年轻学校,丁荷小学身体力行,改变了区域教育的原有生态。“通过6年的努力,现在本地学校外流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家长对丁荷的信任感大大提升。可以说,丁兰区块教育已经走出低洼,逐步向上向强发展。”王海清说。
走在丁荷小学里,教学楼台阶上“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的字眼抓人眼球。这是王海清秉承多年的教学理念。“只有尊重师生个性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才能实现自我发展的最大化,让每一位师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王海清也期待,通过包容、开放、精致的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在每个孩子身上渗透向上向美的气质,让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一同成长,把丁荷小学办成老百姓信赖的优质学校。
丁荷小学的发展历程,是江干提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让百姓享受到国际化教育水准的缩影。去年,江干实施学校项目66所,2018学年教育配套设施49个项目全面落实,其中1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年终人大投票评比中得分第一。目前已成功建设省数字校园示范校3所,市智慧教育示范校28所,市智慧教育示范建设校16所,区智慧课堂试点校18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