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情暖扶贫路⑩丨放下背篓 他们在扶贫车间里重写生活

  编者按: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已经不远。浙江帮扶贵州、湖北、四川等地深度贫因县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7月中旬开始,浙报记者走进这些深度贫困县,看浙江干部如何在“精准”二字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一路发回现场报道。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7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艺 张彧 通讯员 盛良 杭组文)2018年2月,周连秀告别了利川明光村老家。和她一起离开的,还有散落在山间的贫困户们。

  这幢土木结构、难遮风雨的房子,她回忆了很久也找不到一个形容词,只是说了一句,“那里很差。”

  一年后的今天,“小青瓦、白灰墙、穿斗枋”,一栋栋制式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地矗立在柏杨坝镇的田畴深处。干净的水泥路面两旁,豆干店、扶贫电商、杂货铺……各式各样的店面正在装修准备营业,居民搬好竹凳坐在树下聊天。

  这里是利川市柏杨坝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永兴家园。5栋2单元,既是周连秀的家,也是她的“打工地”。

  周连秀在自家阳台上爽利地晒上儿女的衣服,悠悠然地走进一楼的“车间”,熟练地开始缝制鞋面。

  上楼回家,下楼挣钱。对于周连秀来说,幸福从来不需要多复杂的模样,只是这般简简单单就好。

  把散居的人们聚居起来,只是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扶贫工作的起手式。

  对山区贫困户来说,挣钱和顾家似乎永远是两个对立的话题。但在这个萧山区驻利川工作队主动对接的“就业扶贫车间”里,一条扶贫劳务协作的新路径正在逐渐变得清晰可见。

干净整洁的易地搬迁聚居点

  告别大山,把背篓留给乡愁

  陈述自己的困顿,就是勇气。

  一年前,从大山里离开时,周连秀把以往天天要用的背篓,留在了老房子里。家里九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周连秀的生活,曾经离不开那个背篓。

  这个晃悠悠的小背篓,曾经背起了整个家。

  它装过年幼的孩子,“孩子还小的时候,每天要背着它,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送他们去上学。”

  它装过满满的日用品,“我们的老房子离集市很远,要出门买点东西,得步行三个小时走到镇上去买。”

  背着它,周连秀在石子路上无数次磨破了自己的双脚。曾经的小背篓,装着一位母亲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但艰苦的交通条件、摇摇欲坠的老房、两个孩子的未来,让周连秀最终选择了放下背篓,走出了大山,拥抱崭新的生活。

  在这个住了一年多的新家里,有印花瓷砖,有数字电视,还配着一对音响。100平方米的房子配有三个房间,儿子和女儿都有了自己的小房间。

  “一楼是我工作的鞋面加工厂,二楼就是我的家。”她笑着说,“我现在一个月拿到2000块不成问题。上班时间灵活,还能照顾小孩。这种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把乡愁留在大山,现在的她可以守在两个孩子身边,上楼做完饭,下楼继续工作,挣钱贴补家用。丈夫雷体平在利川市做小工,做工时,一天也能有200元的收入。

  一家人,整整齐齐,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温饱不愁。

就业扶贫车间里的加工鞋面

  住得进留得住,“打工妹”成了“新老板”

  “招商引资促发展,易地搬迁解民忧,政企协作促就业,带动群众稳增收!”周连秀所在的车间门面上挂着这样一排醒目的标语。

  近年来,利川市人社局在全市推广“就业扶贫车间”,通过积极引导简单易懂的加工型企业到全市各个易地搬迁点,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帮助易地搬迁人员就地就近就业,让他们住得进、留得住。

  车间老板胡习江也是利川人,曾在浙江温岭鞋面加工厂工作6年。2017年,胡习江回乡探亲,听闻政府在推广“就业扶贫车间”,能免费提供门面给创业者,还能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这个80后女青年心中的乡愁被点燃了。

  原因好像就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里:“我们也都是这样苦过来的。”

  “起初真的挺困难,我们的机器很旧,设备数量也不多,但订单量大,厂里的贫困户工人都是新手,需要时间去学习技术,所以运转得很艰难,对贫困户工人吸纳能力也不足。”

  看着工人们熬夜赶订单,胡习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肩上有种责任,但却不知道怎么解决。”

  转机,出现在去年11月。

  得知扶贫车间的难处后,萧山区驻利川工作队盛良积极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主动对接利川市人社部门和柏杨坝镇政府。萧山区通过帮扶项目给柏杨坝镇双梨村捐赠了16台“罗拉机”,这些机器设备作为双梨村的固定资产,“入股”胡习江的车间。

就业扶贫车间里,贫困户们正在赶着缝制

  “每年我们按照利润的20%作为设备租金,返还给双梨村,这样村子有了一笔固定集体经济收入。而我们车间有了这些机器后,能吸纳更多贫困户,生产效率也更高了,工人们每个月比从前能多挣五六百块,真的非常感谢萧山!”

  一条创新扶贫路径,实现了贫困村、扶贫车间、贫困户“三赢”模式。

  随着新设备的添置,启程鞋业扶贫车间新吸纳周边80余人员就业,贫困户工人占比达70%,“厂里的贫困户,还有两家都是两夫妻都在我们这做的,一般来说每人一个月能挣2500元,多的甚至能挣5000元。”胡习江说道。

  带娃上班,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在扶贫车间里,还有一个定格,让我们格外心动——

  正值暑假,车间里,很多妈妈带着孩子来上班。妈妈在缝鞋面,孩子们在做作业。

  试着去接触这些带着好奇目光打量我们的孩子,过程比想象中来得容易。

  “语文100分,数学96分。”8岁的郑思雨微微扬起的嘴角,藏不住小小的骄傲。“全班第几?”

  “第一。”

  此刻,郑妈妈就坐在她身后,双脚踩着缝纫机,赶制鞋面。听到孩子的回答,她递过来一个宠爱的眼神。“现在一年级的内容她以前都学过的,成绩好不好还要看高年级。”

  数学语文暑假作业就放在桌子上,妈妈要求她每天要各做5页。今天的任务,小雨已经完成。

  小雨来自附近响水村,她的母亲刚入职不到两个月,“薪水不重要,就是挣钱补贴家用,离家近还能照顾孩子,很方便。”

  和小雨妈妈一样,现在周连秀也能每天陪在孩子身旁。“在外打工的时候,大女儿正读初中,因为忙着打工一直没什么时间陪她,直到现在也不爱跟我说话。陪着孩子成长,真的很重要!”而就业扶贫车间的出现,帮她抹平了挣钱与顾家之间的裂痕。

  开门即风景,心安是故乡。

  在这个车间里,既留得住过去,更看得见未来。

  【记者手记】

  扶贫印象:解难纾困 因地制宜

  7月28日早上我们走进办公室时,利川市委常委、副市长、萧山挂职干部吴建华正在开一场小会。

  他拿着一叠学校净水设备需求清单,神情有点着急。

  “水质检测报告出来了没有?”“超滤滤芯,能过滤掉水里的氟和硫吗?”……一连串的问题被抛出,吴建华的焦虑来自时间。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方面,萧山区去年投了80万元资金,解决了1100多人的用水难题。但更严峻的课题又摆上了案头:利川全市还有26所学校喝不到合格的饮用水,甚至连洗澡都成问题。

  “马上9月份就要开学了,你说我能不急吗?”去除微生物需要过滤滤芯,而氟和硫却需要更昂贵的纯净设备,吴建华觉得解决用水问题,每一所学校都应该“一校一方案”。

  一边是扶贫时不待我的责任感;一边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痛点短板,开展扶贫工作。

  围绕“扬其所长、扶其根本”的思路开展产业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将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硒产品农业和中草药作为突破口。

  “利川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五家AAAA级景区,两家AAA级景区,这几年,每年夏天会有50万人涌入利川避暑,旅游业应该是发展的‘一号工程’。但目前,利川旅游业的短板就在本地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上。”吴建华举的例子,就是离利川高速口不远的利川时代开元名都大酒店。这座酒店斥资5.7亿元建设十余年,但却一度因为缺乏大型酒店管理经验而处于无法开业的尴尬境地。

  在获悉相关情况后,经过萧山利川两地多方协调沟通,浙江开元酒店集团公司与利川市时代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委托管理合同,并选拔委派13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1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赶赴利川。

  今年3月1日,利川时代开元名都大酒店正式开始试营业。短短四个多月,该酒店就已成为当地酒店服务业的标杆,并“给利川其他的酒店打了样”。

  除了带动当地旅游业,该酒店还通过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收购贫困户农产品等方式,直接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

  正变得越来越忙碌的酒店大堂,只是杭州在帮扶恩施州时的一个剪影。

  从帮助茶叶加工厂建设,做大做强“利川红”,到引入现代化产业园,助力提升利川的种植技术……深耕大山的杭州扶贫协作队一直在“授人以渔”,将杭州经验并轨到当地的发展路径中去。“我们的扶贫,扶的是技术、管理经验、人才,只有这里留下一支支不离开的队伍,对地方发展才能有可持续的贡献。”

相关稿件
· 情暖扶贫路丨“国际滨”迎丹寨“干部团”取经
· 情暖扶贫路丨从建德学来的种桑养蚕 让岑巩有了新奔头
· 情暖扶贫路⑨丨在这里重塑的,不仅仅是一根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