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7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留 梁国瑞 陈佳莹 摄影 姚颖康 通讯员 杭组文)去年种烤烟亏了30万元,郑宗银今年改种了50亩桑树。很快,他就要建一座几百平方米的蚕房,养起可爱的蚕宝宝。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黔东南州岑巩县天星乡利用杭州市建德市帮扶契机,抢抓精准扶贫机遇,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贫困户郑宗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郑宗银是一名前些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前年,他种过几十亩蔬菜,去年,他种了200亩烤烟,但因为都没有挣到钱,因此还背上了债务。
在天星乡党建站扶贫干部杨启鲁眼里,郑宗银是一个吃苦、耐劳、肯干的人,可因为缺乏市场意识和技术指导,没能将农产品变成钞票。在整个天星乡,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比如,10个种烤烟的村民中,能赚钱的只有两三个,其余要么亏本要么保本。
去年,建德扶贫工作组帮助天星乡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当地干部杨启鲁被选派到建德学习技术。
这趟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之旅,让杨启鲁的想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蚕桑产业在江浙地区在慢慢萎缩,我原本认为,我们发展桑蚕产业的希望也不大,但通过一个月在建德大同亲身体验养蚕,了解当地农户养蚕收入,慢慢的我改变了看法。”杨启鲁说,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他不仅掌握了种桑养蚕技术,还意识到市场意识对于农业产业的重要性。“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发展桑蚕行业。蚕丝产品的中高端需求一直都很大,只要解决了市场问题,发展蚕桑产业一定可以实现脱贫致富。”
去年,天星乡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并在每一个村召开动员会,号召村民种桑养蚕。“我们联合浙江建德帮扶企业,以每斤20元的保底价格,对村民生产的蚕茧进行统一收购,通过订单式农业,解决他们对市场的后顾之忧。”杨启鲁介绍,一方面,老百姓抗风险能力低,订单式农业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另一方面,参与种桑养蚕的,大多数是贫困户,订单式农业能够保障他们的收入,起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听说乡里要发展蚕桑产业,郑宗银赶在统一培训前,自己跑到天柱县进行考察学习。今年,他租下了50亩土地,种起了大片大片的桑树。根据郑宗银的测算,往年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一亩产值三千元左右,而种桑养蚕一亩产值将达到六千元以上。“大家都说,我今年挣了钱的话,他们明年也要种,都在看着我呢。”
目前,天星乡已投入财政帮扶贫资金339万元,发展桑园1900亩,覆盖来自11个行政村的674户贫困户。今年下半年,将继续投入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387.87万元,用于种桑、蚕房改造和蚕用物资配备,保证蚕桑产业顺利推进。
“明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杨启鲁开始憧憬未来,“如果种桑面积超过1万亩,盛产期可产蚕茧1500吨以上,将配套引进建设茧丝绸深加工企业,构建蚕桑生产到茧丝绸加工全产业链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我们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