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2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留)一个人,看多远才能走多远,城市的发展更是如此。刷爆朋友圈的“一线城市说”也好,“后花园说”和“膨胀说”也罢,在网上热闹一阵子后便烟消云散。决定杭州未来的,还是这座城市自己看向哪里、如何干出样子。
2018年杭州“两会”刚刚结束。新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杭州面临“新的更高要求”——在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中更好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
“新的更高要求”,是进入新时代的杭州最新标定的城市成长坐标。
在这个大坐标里,当下和未来,杭州的目光看向哪?聚焦在哪?有何深意?在杭州“两会”这个最集中汇聚民意的政治舞台上,杭州主政者和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意见和思考,汇聚成“杭州目光”。
此时此刻,跳出网络话题的喧嚣,放下一线城市的执念,读懂“杭州目光”,才能看懂杭州的现在和未来。
全球视野全国格局 “杭州目光”看向高标杆
一场G20峰会,让世人为杭州惊艳,对她发展的期望值也坐上了“火箭”。
杭州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性机遇:与峰会筹备同步推出了加快国际化的战略,并定下了“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目标。
一座温婉的江南古城,从此气质上更多了“杭铁头”的硬气与豪气,把自己置身全球视野、全国格局中,定下了衡量自己的高标杆:
杭州不仅是浙江的杭州、中国的杭州,更是亚洲的杭州、世界的杭州;杭州当有世界一流的标准、业绩、胸襟和气魄,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这意味着,杭州直接对标的都是一流城市:从国内“万亿GDP俱乐部”中的北上广深标兵,到放眼全球的东京、巴黎、西雅图、日内瓦……
聚光灯是容易迷人眼的。被人称为新一轮发展中的“明星城市”,面对“江湖”上时不时冒出来、颇有“捧杀”功效的各种赞美网文,杭州党政机关内部却始终保持高度警醒。
记者参加过杭州大大小小不少会议,警醒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几乎所有领导干部都有共识:“人家表扬杭州,老百姓开心、自豪一下是可以的,但我们要头脑清醒,杭州离一流的差距还不小。”
这种保持自省的定力,也是去年8月杭州市委召开全会对标一流自发“六问”,9月又率党政考察团南下广州、深圳考察学经验找不足的初衷。
而在最近刚结束的省“两会”和杭州市“两会”上,国际化程度不够、公共服务供给有待完善、交通短板要更快补上……针对杭州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代表委员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少了奉承、多了炮火。他们认为,凡此种种,杭州都应该与世界上发展最好的城市去对标、努力。
拳拳民意与公共决策碰撞中产生共识。瞄准定位的杭州由近及远,定下了城市的短、中、长期目标:
到2020年,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具有较高全球知名度的国际城市;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成为特色彰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
有这样的视野、这样的格局、这样的目标,杭州未来30年的成长性,太值得憧憬与期待。
以一流状态建设一流城市 “杭州目光”锁定何处
舆论关注杭州在城市序列中的位次,但杭州聚焦的是成长的高质量,关注的是对兄弟城市、周边区域乃至全国贡献的多寡、影响的深浅。
“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的眼光,锁定的标准就是“一流”:拥江发展规划如何谋划全域发展、实现反弹琵琶以城带乡?杭州的“一号工程”升级版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跨境电商与e-WPT试验区如何互动?如何加快引入名校名院名所、打出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品牌……
杭州“两会”前的1月31日,还有一场特殊的会议。
这一天,杭州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两会”精神和省委主要领导在参加省“两会”杭州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这次会上,杭州提出了以一流状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创新发展,加快城市国际化,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在落实“四个强省”上干在前、走在前。
在提到开放强省时,杭州首次提到“四个目光”:
“杭州目光”向外,寻找走向世界名城的舞台。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在构建全面开放格局上实现新突破;
“杭州目光”向内,筑强建设世界名城的本底。以钱塘江综合保护与利用是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今年,杭州首先要把新增88公里风景廊道列入实事工程;
“杭州目光”向东,发挥在杭州湾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为建设现代化世界级大湾区多作贡献;
“杭州目光”向西,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解决东强西弱问题。
城市的发展是创造出来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效力。2月4日,最新出炉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先体现出了与“杭州目光”的高度一致性:
聚焦社会主要矛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国际化,坚定不移推进拥江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等,成为杭州今后工作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丝绸之路、人才国际化、乡村振兴……上千件两会的建议和提案,锁定“一流”,将近千万杭州人的智慧捆绑在一起,与“杭州目光”形成高度默契。跳出杭州看杭州,关注协同、融入和对接,进而关注一个地区成长的带动性和贡献力。
十九大精神的浙江实践 “杭州目光”体现高度与定力
“杭州目光”,生发于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城市性格、时代呼唤,为杭州铸就了独特的成长性和使命感。
浙江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体现浙江担当。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等国家战略中,浙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建设更高层级和能级经济区的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省会杭州,必须是领头羊。“杭州目光”,强调的是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和全省建设,强调的是如何开展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
新的历史条件下,浙江对省会杭州的担当提出了新要求:产业向高端提升、打造自主创新高地、加快杭州湾经济区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努力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2017年,牢牢把握“八八战略”蕴含的优势论,杭州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GDP增长8%,财政总收入2921.3亿元,增长14.2%;“最多跑一次”实现事项9593项;市场主体总量突破百万户;第十一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等。
这张成绩单,也与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和现代化”的要求高度契合。
看得远,更要干在当下。去年,杭州的“六场硬仗”打得漂亮,城中村改造、地铁建设等六大项目,推动着城市加速生长。今年,杭州又提出新“六场硬仗”: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环境整治提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民生实事推进、防范化解风险等,被列为最想干也必须干成的大事。
城中村改造、亚运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打造杭州“一号工程”升级版、既有住宅电梯加装……大大小小的举措与项目,都指向持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指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功成不必在我,成功途中必定有我。用钉钉子的精神,把城市发展的要事、群众关心的小事一件接一件办好,也就办成了建设世界名城的大事。”杭州“两会”会场上的这番话,是一座城市坚持久久为功的定力所在,也是杭州城市治理者的情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