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南宋的经济、文化、科技在历史的天空中,曾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杭州作为古都,是这段历史上最关键的一环。
2021年起,浙江日报杭州分社和杭州市社科联(院)联袂推出《南宋十万个为什么》栏目,讲述那些尘封的历史故事,打开传统到现代的通道。
今日清明,是中国人追思祭祖、缅怀先辈的时节。南宋临安城的清明,是一幅何等情状?我们一起来探寻。
清明不只是追思
还有榆木钻火大赛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则清明风至”,西汉典籍《淮南子·天文训》第一次完整记录了我国二十四节气。可见,在2000多年前,清明已经是中国人标记季节时序的重要节气。
广义上的清明,在冬至后的105-108天,是气温回暖、雨水增多、适合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因此中国人对清明这一节气十分看重。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扫墓,渊源甚久。唐明皇曾发布寒食诏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南宋人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宋代清明节已和寒食节渐渐融合。清明扫墓开始盛行,很大程度是因为,清明之前的寒食节明令禁火,这与上墓烧纸之间存在矛盾,致使寒食上墓推至清明祭祖。
不过,即便如此,清明并不只有悲怆和追思的色彩,在南宋,这个节日的内涵更是非常丰富。比如,寒食禁火,那么清明就要取新火,意蕴万象更新。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宫廷还会举行榆木钻火的有奖大赛:“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
苏轼的《寒食帖》,是他被贬黄州第三年于东坡雪堂所作
南宋清明放长假
祭祖郊游两不误
宋代,朝廷在寒食清明期间放长假,北宋时最多有7天,南宋则缩至5日,让官员们能够回家省亲扫墓。看来,如今咱们的清明小长假,也是渊源已久、师出有名啊。
宋人如何缅怀祖先?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
《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载:“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 ,而野祭者犹多:如大昭庆、九曲等处,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女……至暮,则花柳土宜,随车而归……”
宋人扫墓祭祖,主要是在先祖亲人的坟前除草添土,休整坟头,摆设供品,点燃香烛,祭烧纸钱或将纸钱压在坟头,并酹酒以寄哀思。南宋高翥曾赋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为了便于家族祭祖,宋人还会在坟墓旁建亭,岁时清明族人们在此相会,共同追思先人。
完成了扫墓祭祖后,宋人就要开展一系列探春踏青游艺活动。他们踏青归来,个个簪杨戴柳,家家杨柳满檐。此外,南宋人还会在清明节举行成年礼。《梦粱录》记载:“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南宋佚名的《春宴图卷》,描绘了宋人在春日品酒论茶的场景
对南宋人来说
清明是一场文艺嘉年华
清明对南宋临安城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场文艺嘉年华:茶酒雅集、荡秋千、玩蹴鞠、斗百草、放风筝……相传这是因为清明前后要寒食禁火,为防止冷餐伤身,人们需参与一些活动来强身健体。
宋人爱玩,南宋皇帝有不少艺术家,老百姓的文艺修养也很高。人们赏花折柳,遇到美好的景致,三五亲友席地而坐、吟诗作赋。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二中这样描述清明:“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殢酒(音tì,指醉酒)贪欢,不觉日晚,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
从古诗文不难看出,南宋临安城的老百姓们过清明长假,和咱们今天也是一样一样儿的:他们携家带口,装上茶酒、炊饼、果子、小吃等出城踏青、观光游览,郊外田野、园苑、山林皆是好去处。宋人在任何重要场合都少不了茶酒,于是也就有了“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殢酒贪欢,不觉日晚”的记载。
一些喜欢回归山野的宋人,则会争观竞渡、泛舟游湖。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杭州清明期间,“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瞧,开封也被临安“艳压”了。
宋末元初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
清明时蹴鞠风靡
皇帝也入足球社团
“咚咚鼓声鞠场边,秋千一蹴如登仙。”诗人陆游在《西湖春游》中记录了清明时节,临安城里百姓的文娱生活。鞠场,指的就是足球场了。
虽然中国男足有点儿一言难尽,但在宋代,踢足球是全民性的游艺活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闾里小儿,无论男女,都很喜爱这项运动,不仅有女足,还有男女对踢……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宋代“蹴鞠图”铜镜,描绘了男女对踢的场景
宋人在清明假期也会玩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而宋徽宗本人,还是足球社团“齐云社”的成员。《宋太祖蹴鞠图》,就是描绘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南宋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艺人,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可见,宋代的球赛,已经由射门向控制技术方面发展,不仅有两人对踢的“白打”(以踢球花样与次数多少论胜负)与三人踢的“官场”,还开始设置球门,并有了裁判员。
清代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
文武斗百草
放纸鸢去疾
清明节,宋人还会斗百草,又称“斗草”,最初是由采草药衍生出的民间游戏,原本为端午习俗,到了宋代,斗草不限于端午,清明斗草也渐成风气。
宋朝词人晏殊《破阵子·春景》就留下这样一幅清明春日美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相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斗草还分为武斗和文斗。武斗比较简单粗暴,直接比试草茎韧性,将草茎相交结,双方各持己端拉扯,断者为负;文斗则是采摘花草对名目,以对仗形式互报草名。《红楼梦》里宝玉过生日时,香菱与几个小丫头们,一个个嚷叫着“我有观音柳”、“我有罗汉松”、“我有姐妹花”、“我有夫妻穗”,这就是斗草中的文斗。
宋朝佚名的《百子嬉春图》,描绘了孩童放风筝的场景
放风筝同样是一个保留项目。南宋人会将灾病写于纸鸢之上,风筝放高时就将线剪断,让风筝将疾病与晦气一同被风带走。这一做法在传统中医理论也得到支持。中医认为,放风筝能够使人沐浴阳光与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因此古话有“鸢者长寿”的说法。
看过南宋人的清明节,你动心了吗?不如起身踏青游赏,莫负大好春光。
参考资料:
《梦粱录》 吴自牧 著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著
《南宋临安社会生活》徐吉军 著
《南宋临安文化》林正秋 著
公众号“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