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水乡
杭州市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南部,西倚天目山,南滨钱塘江,地势襟山带水,自古富庶。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72县之中就包含余杭县;1997年,设立余杭县级市;2001年,撤市设区成为杭州都市新区。全区面积1228平方公里,下辖6个镇、14个街道,实有人口266万,其中户籍人口105万。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余杭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河汊纵横,自新时期时代起就有文明存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文化璀璨夺目,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已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文献记录中,神话时代大禹曾在余杭活动,传说“余杭”之名就来源于大禹“舍舟航而登岸”。秦汉时期,始皇帝为征服百越,在余杭境内修建上塘运河,便利的交通带来了临平等重要市镇的繁荣,更在未来成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基础航道。
唐宋以后,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大运河更带动了余杭经济文化双重兴盛,现在余杭境内还有众多中古时代的遗迹。径山禅茶文化飘香千年,成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其影响远及日本,蜚声世界的日本茶道以径山为祖庭。以“径山文化”和“运河文化”为主轴,余杭成为古代文化胜地,顾况、陆羽、苏轼、杨时、沈括、褚无量、李之藻等文化名人均在余杭有过大量活动,直到近代文风犹盛。仓前古镇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以古典学术为根基,又吐纳西学,在风雨飘摇中高举革命旗帜,成为余杭骄傲。
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园
创新驱动 人才引领
2017年,余杭区实现生产总值1695.13亿元,增长12.0%;财政总收入达到503.8亿元,增长2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0.01亿元,增长23.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资1123.30亿元,增长8.0%,经济发展成果斐然。
而相比在“量”上的增长,余杭更在意经济发展的“质”。中国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杭州未来科技城;全省唯一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生物医药高新区——国家级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余杭区着重建立的新平台,成为新时期经济转型、潮头抢滩,争做全省领头雁的有效探索。
未来科技城
经济活力的表现形式之一科研与人才建设。余杭区坚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投入尖端科研。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发展目标的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老板电器、贝达药业、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一大批高新企业和创新主体纷纷落户余杭。不久的将来,余杭会成为浙江乃至中国相关领域的尖端聚集地。
梦想小镇
以梦想小镇、梦栖小镇、艺尚小镇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平台加速崛起则反映了余杭经济的制度创新活力。特色小镇建设配合杭州市“大江东”规划与西部科创走廊,一东一西,完成了余杭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成为余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三城一区一带”的空间格局,对接大区域、大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和整个华东的发展规划,建立起余杭区发展的主轴,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维度。
西溪洪园
宜居福地 美丽之洲
多年以来,余杭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医疗、环境事业,全面提升百姓生活品质。以七条高速公路,运河航道,高铁、地铁为基础,“三路一环”通车在即,杭州火车西站年内开工,运河二通道有序推进,构成产城融合的交通格局。贯彻落实“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三改一拆”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深入推进美丽余杭行动,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坚持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实施“10+X”惠民新政,着力推进公共服务普惠性、均等化和可持续发展。“三个不让”政策,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六大西进”计划、“富村惠农双十条”等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此外,余杭区还率先推进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实施社会治理网格化大联动,PTU开启“白+黑”工作模式,开展高密度的巡逻防控,为百姓平安保驾护航。
水乡风貌与现代功能共存,桨声灯影与浪漫情怀共声,各种现代化的设施建设,使余杭城市的风貌和气质产生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幸福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