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贝达 贾代腾飞摄
近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的“明星企业”贝达药业传来喜讯——在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美中贸易协会会长John Frisbie,原美国癌症中心主任Samuel Broder博士等领导和嘉宾的见证下,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Tyrogenex公司在华盛顿正式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医科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军全球肿瘤药物市场,站在了全世界的聚光灯下。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在开发区的丰沃土壤中,在这块梦想成真的土地上,贝达的发展令人赞叹。今天,我们来听听贝达药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说一说贝达的故事和梦想。
创业史:十年磨好一剑
时钟拨回2002年。
借着国家政策鼓励留学生回国创新创业的东风,留洋十年的丁列明背起行囊,与几位合伙人一道回国创业。就在第二年,“贝达药业”成立,提出了“Better Medicine,Better Life”的口号,开始追逐“做创新药”的大梦想。
有人说,丁列明身上有不少光环,比如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病理科医学博士、美国的执业医师等,回国创业就意味着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高额的薪水,白手起家,这个抉择很有勇气。而在丁列明看来,这个选择水到渠成。
“像我们这部分人大多数还是有故土情结的,根还在中国,没想过后半辈子在美国。”除了游子的思乡情结,还有一点对丁列明来说非常重要——“国家鼓励海归创新创业,在国内可以做到美国做不到的事”。
他说,在美国,科学家只能做药物研发的其中某一段的研发,很少有几个科学家合作完成一个新药所有的研究,并将其产业化、走向市场,只有在中国有这种机会。另外,国内在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对人才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贝达药业刚开始的地点在滨江,主要是实验室的研究,第一个产品就是盐酸埃克替尼,这是我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2006年开始临床试验后,需要自己的生产基地,贝达药业迁到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也是在开发区40亩的老厂区内,贝达经历了风风雨雨,迎来了化茧成蝶式的成长和蜕变。
回忆往昔,丁列明说了八个字,“条件简陋,困难多多。”当时大环境上很多企业都在做仿制药,没人相信、也没人愿意去做创新药。“初出茅庐的我们曾经不被行业、专家认可,国内大医院也并不接受和认同我们的研究。”
丁列明特别提到了一段“满世界找钱”的日子。2008年,贝达进行盐酸埃克替尼三期研究,资金链断裂。“那一年,我经常去上海,一周要跑好几次,但是还是没找到钱。”他给余杭区政府写了报告,得到1500万元的帮扶资金,解了燃眉之急,方才得以在第二年顺利完成三期临床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在克服技术难题、无休止试药及资金链断裂、背负上千万元人民币等无数“生死劫”后,贝达成功了!2011年,“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
从此,世界抗癌药研究的高峰上有了贝达的名字。
之后贝达喜讯不断。2012年,“凯美纳”被列入美国权威机构发布的新药研发年度报告,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机构认可的中国创制新药。
2013年,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全文刊发“埃克替尼”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并称其为“埃克替尼开启了中国抗癌药研究的新纪元,是国际肿瘤领域的里程碑”。
特别是2016年,贝达十分光彩夺目。这一年,占地147亩的现代化新总部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年,贝达药业“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年,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获得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也是在这一年,贝达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征程。
贝达药业董事长兼CEO丁列明(中)在实验室指导科研人员工作
创新路:“三驾马车”齐驱
2016年1月8日这一天对于丁列明来说,很特别,也很难忘。
当时,在深冬北京的暖阳中,丁列明手拿一张大红证书,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拍了一张照片。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作为贝达药业“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捧起了“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个沉甸甸的荣誉。
这是浙江省企业界荣获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中国化学制药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这无疑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对贝达创新能力的巨大肯定。
“拥有自主创新,才能拥有话语权”,丁列明常说,“要真正把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起来,得把中国人用药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近年来,贝达跑得飞快,源源不绝的动力就来自“创新”二字。丁列明说,贝达有“三驾马车”,带着贝达跑出了加速度,跑出了国际范儿。
“一是我们的市场销售,埃克替尼产品的口碑、品牌,在靶向治疗领域里已有非常好的基础,随着新版医保目录的出台和推进,我相信埃克替尼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市场销售还会不断地拓展。”丁列明介绍道,今年上半年盐酸埃克替尼销售数量同比增长了50%。
第二驾马车就是贝达的看家本领—自主研发,“我们有20余项在研新药项目,其中7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的项目不但在中国做临床,同时也在国外做临床,我们正不断加强自主研发这一块。”丁列明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创新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
另外一驾马车就是战略合作。近年来,贝达药业频频出手。在持续加大自主新药研发力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合作。2013年与美国安进公司合资成立贝达安进制药有限公司。2014年投资美国Xcovery公司,共同开发新一代靶向抗癌药Ensartinib(X-396),该项目还被列入美国抗癌登月计划。今年,Ensartinib已经获批进入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如果说凯美纳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那么Ensartinib有望成为第一个由中国公司主导的在全球同步上市的靶向抗癌药。现如今,贝达药业与Tyrogenex公司强强联手,亲上加亲,开展更加深度的合作。
伴随着自主研发的加速推进和战略合作的持续拓展,贝达研发产品管线越来越丰富,正在深耕抗肿瘤药物市场中奋勇前进,也为早日实现“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的战略愿景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在开发区这片梦想成真的土壤上,贝达种下了一颗新的梦想种子——打造一座“贝达梦工场”,搭建更大的创新平台,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新引擎。
丁列明说,这是一个为科学家、创业者造梦圆梦的项目,目标是打造一个便利化、全要素、立体化、开放式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生物医药专业众创空间。未来,这里也将集聚一批医药领域的创业者。
创富经:有热爱亦有担当
2016年11月,贝达在深交所敲响上市钟声登陆资本市场,成了贝达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上市后的贝达,在“创新药研发”上走得愈发稳健。在研发中心设备、新药研发项目、营销渠道网络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多个方面发力,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上的“自我修养”。
“很多人说我一夜暴富,反倒是我们自己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我们脑子里想的更多的还是新药研发,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
丁列明提到企业家的担当。要有敢为人先、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要有敢于创新、开拓市场的勇气,还要承担很多风险,包括失败的风险。“就拿我们医药行业来说,与一般的制造业不同的是,医药行业一方面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新产品的研发时间长、投入大、失败的风险大,要成功很难。”
经历了风风雨雨,丁列明一直坚持“做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还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患者进行免费赠药。至今,凯美纳免费赠药已达4万多人,价值60多亿元,赠药数量甚至超过了销售数量,这就是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心。
“创富源于专业和热爱,它是创业创新水到渠成的结果。”作为过来人,丁列明还想告诉创业者的是,创造财富是事业成功带来的附属品,单纯地为创富进行创业,很容易因为目标不清晰,而最终导致创业失败。
“创新,要针对有市场价值的东西,不要简单追随’高大上’的事。创业,要接地气,调整好自己,保持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不要急功近利,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坐得稳冷板凳,经得起岁月的磨砺,才有了如今的贝达和丁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