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你好!我是孙医生,今天感觉如何?”
“孙医生,我今天感觉比之前好一些,就是昨天睡眠还是不太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出去……”
“哦,感觉上比之前好了。那昨天睡不好是躺在那里睡不着,还是睡着以后容易醒过来?入睡困难,还是老醒来,还是?”
4月28日下午3点,封控区里的小张(化名)接到的这通电话,来自杭州市心理援助热线85029595负责人、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孙晓花医生。
孙医生告诉记者,85029595这条心理援助热线是常年开放的,设有两路接听坐席。团队成员除了热线本职服务,同时还会对接相关部门转接过来的一些涉疫人群,逐个打电话过去询问,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服务支持。
“419”拱墅疫情发生后,这条热线接到的涉疫心理咨询最多时每天约30个,最高频的问题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出去”。
但让孙医生有点欣慰的是:近期电话平稳下降到了每天10个左右。“今年,我们还录制了《心理着陆技术》等视频,发放到杭州的各个隔离点,帮助涉疫人员开展心理建设。”孙晓花建议,市民可以在空暇时看一看这个视频,做好心理储备工作。
如何应对隔离期间出现的抑郁情绪?医生建议可以先同信赖的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刚失恋的姑娘转身遇见封控
陪伴,有时是最有效的“药”
孙医生4月28日回访的小张,疫情发生后情绪波动比较大,是她一开始就密切关注的服务对象。
原来,前一阵,小张刚失恋,工作也受挫。封控后,情绪一直不稳定,睡眠不好,心境低落,经常感觉莫名的担心。
通过沟通,孙医生发现,疫情封控对小张来说是一个外在诱发事件,这姑娘害怕矛盾与冲突,习惯以消极的方式来应对问题,面对困难第一时间总是回避的。因此,当疫情等外在不确定因素增加后,容易引发她的情绪波动。
听了小张的失眠困扰后,孙医生顿了顿,缓缓道:“我不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段时间,我会一直陪伴你支持你。”
她在电话那头,多次使用了“陪伴”两个字。“在这个时候,这个词对小张来说,特别重要,它有时候是最有效的药。让涉疫人员感受到一些确定的东西,感受到稳定的支持,这对他们的情绪稳定很重要。”
如何在隔离期间保持良好情绪?医生建议可以通过左右手交叉环抱肩膀,给自己一个爱的拥抱
同事因他成了次密接,他很愧疚
不确定性,是涉疫人群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除了杭州市本级开设的心理援助热线85029595,各区县市也开通了热线。比如,拱墅区的热线电话就是18058713310,由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洪芳负责,3名专职工作人员和30多名志愿者提供专业服务。
“419”拱墅疫情发生以来,涉疫人群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的焦虑、恐慌,以及负罪感。”洪芳谈到了她服务的一名隔离对象——
这名男子在拱墅区从事服务行业,因为属于密接人员,被转运到隔离点隔离,他的一些同事朋友则成了次密接人员,也需要隔离。
因此,他一方面害怕自己被感染了,一方面对同事朋友十分愧疚,同时还担心失业,于是反反复复地追问:“老师,我还要多久才能出去?我会不会找不到工作?”
不巧的是,隔离期间,他开始发烧,这又令他的情绪雪上加霜。“老师,我头很热,脑子里好像有一根弦崩得很紧很紧,马上就要断了一样,可是我睡不着……”
电话这头,洪芳非常耐心地听他哭诉,时不时温柔地询问。她已经感觉到,这位隔离人员在平时的生活中是比较有压力的。聊了大概1个多小时,这位男子渐渐地不再哭诉,开始理性回答洪芳的问题。
“你现在的失眠,主要是疲劳和情绪紧张导致的。你平常空些了,都喜欢做什么?”
“我习惯看一些短视频解压,也会给孩子做点心。这几天,我自己状态不好,都不敢和孩子打电话。”
“那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我觉得我可以和孩子视频,告诉她,爸爸在这里还好的,让她自己学习管牢。”
“那你马上去做这件事。”
随即,这名父亲放下电话,就和孩子联络了。
第二天,洪芳再度和他连线,男子的状态好了很多,没有哭诉,更多的是在想,出去后怎么重新找工作。
“引导对方从不良情绪中出来,理性面对现实,从干一点实实在在的小事开始,一点一点增加对未来的确定感与可控感,是心理服务要做的重要工作。”洪芳说。
医生表示,健康的心理需要规律的生活支撑,因此在隔离期间需要维持生物钟的稳定
面对封控,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少年拒做核酸
“他是在等妈妈的电话”
除了电话服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心理援助团队还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
前一阵,拱墅区一地发现病例后,采取封闭管理。“当天晚上8点,我们接到指令,紧急入驻该地进行心理陪护。”洪芳说。
第二天中午,有个男孩情绪出现大幅波动,洪芳立即进行了一对一的心理服务。
他低头坐在地上,从早晨到中午都不回应任何人的问话,也不服从任何指令和管理,拒绝做核酸检测。
“他这么抗拒交流,很可能是内心积压了大量的情绪需要先处理。”于是,洪芳引导他一点点释放内心——
原来,男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这让他很焦虑很紧张,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只能通过看似“无理”的要求,表达他对于妈妈的需要。
“其实你只是希望妈妈能够多关心你,对吗?”
听到这句话,少年终于抑制不住哭了出来,“妈妈以前都一直对我很好的,但是为什么这次都不理我,也没给我电话,她是不是不管我了?”
洪芳明白了,此刻,孩子需要妈妈的关心。她联系孩子母亲进行了充分沟通,给出解决方案。该地封闭管理第三天,洪芳再去探视这个男孩子,他笑呵呵地说:“我做过核酸啦!妈妈昨天主动给我打了电话,说她很想我,等见面了就给我做好吃的!”
洪芳还告诉记者,“除了涉疫居民,一些工作压力较大的群体,比如社工、转运车驾驶员、医护人员的情绪问题也都被紧密关注到。他们的领导或本人都会主动要求接受心理疏导,这也让我们发现解决问题向早、向快、向好。”
隔离期间,老年群体如何保持良好状态?医生建议多与亲友分享美好回忆
当前,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市民该如何保持健康心理?
对此,孙晓花给出5点建议:
首先,对于封控、管控、防范管理,日常要有心理准备;
其次,面对指令,当你无法理解的时候,请先服从,因为这个指令一定不是针对你个人的,而是为了帮助区域群体更好应对疫情;
第三,在隔离时期,要建立规律的作息,因为健康的心理需要有规律生活的支撑;
第四,学会自我放松,觉察到负面情绪,不妨先退一步,冷静下来;
最后,如果你已经感觉到无法忍受和自控了,可以拨打85029595或者各区县市的心理服务热线,专业人员会为你提供24小时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