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8月2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佳妮 共享联盟下城站 罗珊 潘宋)8月,杭州天空是如同水洗般的蔚蓝色,阳光便肆无忌惮地普照大地,上午9点,室外温度就升到了32度。
从下城区孩儿巷陆游纪念馆对面的一道铁门走进去,远远望见“武林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醒目牌子,未见人影,就听见一把爽朗的声音“递”到门口来:“你们太能挑日子了,今天肯定要出一身汗!”
这是方艳,在基层当了11年社工,今年4月底走上了新岗位,成为武林街道一位养老顾问,为需要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服务。
养老顾问,乍一听,似乎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吹吹空调、接受咨询就行。听记者说出对份工作的理解,方艳乐了:“老人腿脚不便、耳朵不灵,电话里都讲不清,哪里会巴巴地找到这里来咨询,得要跑起来,到老人家里去!”
烈日当头,出门需要不仅要做心理建设,还有好多准备工作,防晒衣穿上、防晒霜也得抹上;看一看方艳,她也在收拾——一次性鞋套得带上,有些老人爱干净,家里拖鞋也不习惯外人用;口罩得备好,和老人在家里交流,带上口罩对方有好感。至于消暑,就是一瓶水,扔进了随身的包里,就这样出发了。
采访当天,方艳要拜访的第一位老人,是仙林苑15幢6楼的王奶奶,这是一幢一梯多户的塔式楼房,没有电梯。
外面是滚滚热浪,楼道里也是憋闷得不行,记者数了数,每一层15个台阶,6楼就是近百个台阶,记者跟在方艳身后,爬到三楼就开始喘大气了,“多爬爬,能瘦身的!”方艳习以为常了,“我们老旧小区较多,大多是没电梯的,前前后后爬了三个月,我瘦了10斤。”
90岁的王奶奶,已开着电风扇等我们了,方艳悄悄地告诉记者,老人比较节约,一般不会开空调,能提前打开电风扇,已经是把你当自己人了。
一坐下,瞬间汗如泉涌,不过也顾不上了,得要和王奶奶细细核对为老服务项目。之前做的那些服务满不满意?有没有什么新需求?老人对服务项目是否完全了解?都要一一过问并记录在案。
方艳说,养老顾问就是要成为一座桥梁,把政府部门的那些服务,真正送到老人的心坎里去,因此一定要多听听老人的意见,并多和老人说说服务内容,“用工作语言来说,就是信息共享。”
一户跑完了,要去下一户,方艳在小区里临时联系,结果老人不在家,吃了闭门羹。为什么不提早联系?方艳抹了把汗,说道:“老人习惯不一样,你要是提早跟他说,他会把这事当成一件大事放在心,第二天一早就开着门来等你了,但我们拜访老人,时间是最难控制的,让他们一直等着不好。”
从5月至今,方艳和同事们把整个街道120位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全部走了一遍,其中有不少是连吃好几次闭门羹的,“习惯了,如果连这点委屈都受不了,那怎么为老人服务呢!”
做着养老服务这份工作,时时刻刻关注老人,成了方艳的习惯。
路上,方艳看一位腿脚不利落老伯从社区卫生医院里慢慢走出来,立马扶住他:“大伯,你当心,你眼睛不好还骑自行车啊?”
老伯连声感谢,跨上了自行车,开始慢慢往前蹚,方艳看着看着,又跟了上去,一只手扶住车,另一只手搀住老人的胳膊,就在烈日直射下,慢慢陪着老人往家里走。
“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方艳说,“每个人都会老,我能给他们专业的帮助,或者能解决他们情绪上的问题,都是我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