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在家门口 “变废为宝” 西湖三墩让污泥“华丽变身”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6月19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章忻 通讯员 张俞)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愈发引人关注。在治理环节中,如何处理好其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则是一件“讲究事”。近日,在西湖区三墩镇的西北角,杭州市首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淤泥处理中心投入使用,将固体废弃物变身为有机肥料。

  炎炎夏日,三墩镇华联村周边绿树成荫,芳草碧绿。“如今,村里环境变好了,晚上都能看到萤火虫了。”华联村党委书记郎利华说。可就在一年前,难以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则让附近村民苦不堪言。郎利华告诉记者,由于没有专门的处理设备,村民在处理化粪池、清扫井等前端设备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时,都是就近填埋或是弃之垃圾桶,不仅影响地表环境,还臭气熏天。

  遇到类似问题不仅是华联村。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过程中,简单填埋是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方式。但由于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废弃物中仍残留着细菌、病毒,污染着生态环境。不仅如此,由于西湖区人口不断增多,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压力也不断增大。如何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西湖区打造了一条“自产自销”的现代农业产业闭环。

  简单来说,它可以让村民家中的厨房水、厕所水通过污水管网,引入到污水处理终端,实现达标排放,其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则会经过两轮加工,最后作为生物肥料投入生产。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淤泥处理中心,记者见到了经过华丽变身的废弃物:深褐色的土壤状固体,记者特意闻了闻,并没有特别的味道,看起来就和普通土壤很像。

  “你能想象吗?这可是从一堆又脏又臭的淤泥变来的。”郎利华指着有机肥,自豪地说。

  “变身”源于一条管道。在操作间内,一条线性管道横贯其中,管道下方各有两个出口,收集上来的清掏物要先进行第一轮加工。在出口放置的垃圾桶里,记者看到其中有不少纸片,树叶等垃圾。“通过固液分离机,我们先将清掏物中的其他垃圾过滤出来。” 浙江问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说,经过预加工的清掏物则和秸秆一起,在搅拌机中被搅碎。之后通过管道,搅碎物运往堆肥发酵罐中。在这个高两米左右的圆形建筑中,清掏物开始发生变化。

  “废物中存在的细菌和酵母便是发酵最好的媒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只要调整罐内温度,把发酵过程缩短,最后便能产生氮磷有机肥。

  如今,三墩镇附近村庄内的蔬菜大棚、水果大棚,都用上了自家的有机肥料。“这些肥料都是自家产的,用起来既干净也放心。”郎利华说。目前,中心日均处理废弃物1.2吨,产生有机肥料0.8吨。

  除了三墩镇,西湖区在双浦镇也建成了一座处理中心。“未来,一方面,处理中心将处理三墩、双浦、转塘三镇所有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废弃固体物,实现在家门口的‘变废为宝’。”西湖区住建局工作人员说。

相关稿件
· 桐庐分水:义拍垃圾分类工艺品 善款捐赠榕江结对村
· 杨村桥镇:建设美丽城镇,唱响垃圾分类“三部曲”
· 上城望江街道推出垃圾分类“房长打分制” 垃圾总量减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