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6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黄狄波)
“比以前清爽多了”
“平保笼确实比凸保笼要整齐”
……
6月14日,随着外架拆除完成,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道德胜东村33幢旧改“样板楼”正式亮相。修葺一新的外墙,整齐统一的雨棚,清爽整洁的楼道……引来不少小区居民驻足围观。
随着“样板楼”的亮相,从概念到方案,从方案到图纸,从图纸到样板,“改什么,怎么改”这个德胜东村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有了答案。
一根晾衣杆背后的期待
看到居民的好评,金继全悬着的心放下了。
金继全是德胜东村旧改专班负责人。他说,要通过打造样板,让旧改的方案标准变成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接受老百姓的“检阅”。
事实上,“样板楼”的打造过程并不轻松,前后足足用了40天时间。
“如果只是刷刷外墙涂料,做做外立面,用不了这么长时间。”金继全说,“样板楼作为‘复制粘贴’的母版,我们要更多关注细节上的东西。前面工作做得越细致,后续推进就越顺利。”
让金继全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晾衣架的故事。
德胜东村有不少外伸式晾衣杆,有些杆子伸出窗外近两米,不光凌乱不堪,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不少居民都愿意更换统一伸缩晾衣杆,但一些居民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原来,33幢住着很多当年杭钢退休的老职工,家中的晾衣杆用的是当年杭钢生产的钢材。他们认为新更换的晾衣杆肯定没有当年杭钢的质量好,不愿更换。
最后金继全想了一个办法:靠事实说话。晾衣杆样品安装上墙,挂上一包100斤重的水泥,一天后晾衣杆纹丝不动,杭钢退休职工们这才同意换上新晾衣杆。
如今,德胜东村的旧改进入全面铺开的阶段。居民对旧改的态度,也从疑虑、观望转向理解、支持。
“在打磨‘样板楼’过程中,我们也从‘门外汉’变成了半个专家。”金继全坦言,“样板楼”能赢得居民的满意,最关键的还是听取了大量居民的意见。
打造“5分钟生活圈”
正如金继全所言,老旧小区改造,改的不光是房屋本身,更要从小区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布局的整体考虑。
德胜东村建于2000年左右,有69幢居民楼,3200户居民,25万方面积,是下城区单体量最大的旧改项目。
由于小区多是周边企业单位的自建宿舍,规划和功能配套上都不够完善,停车泊位紧缺、配套管线杂乱、建筑设施陈旧、安防设备不足、生态环境欠佳,这些问题都很大程度影响小区居民生活体验感和幸福度。
但大也有大的优势,不少空间资源可以挖掘。如小区内有蝶园、清园、乐园、德园、东新公园、红西河生态公园六个大小不一的公园,沿蝶飞巷主轴有党群服务中心等配套用房,沿德胜路王马路也有拓展公共配套的空间。
“关键是要把这些资源重新挖掘整合,有效利用起来,这也是居民百姓关心关注的东西。”东新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于是,一个“5分钟生活圈”的总体思路浮出水面——蝶飞巷将通过“还路于民”,打造成让人驻足流连的文化街区;王马路上的空置商铺,将改造成老年食堂方便老年人生活;蝶飞巷西侧的党群服务中心,将成为居民休闲活动的新去处;蝶飞巷西侧,利用现有配套用房,还将建设邻里中心,包含老年活动中心、婴幼儿托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为居民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
同时,该小区还将在东新公园建设半地下停车库,增加机动车位180多个,解决老小区停车难问题,并打造六个精品口袋公园,满足居民休憩需求。
除此之外,雨污分流、电力上改下、楼道一体式弱电箱、无障碍设施、“智安小区”、外立面提升、入户区域改造、电梯加装、美丽小巷改造、景观提升等改造项目,将随着旧改一并上马。
“我们不一味地追求美观,也不生搬硬套历史文化元素,而是按照下城区‘保持旧肌理,赋予新功能,展现老味道’思路,根据居民百姓自己的意愿,把精力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提升上。”东新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卉说,“要通过‘5分钟生活圈’,真正让居民在旧改这一‘民生实事项目’中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