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5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逸群)初夏江南,绿色总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依山环水的临安乡间田野,因一个个年轻人的到来,给这片绿色赋予了更生动的概念。他们的名字叫做“新农人”。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是紧跟时代的人,是不断成长的“农民”。葛雯便是其中一人。多年前,葛雯回乡创业,成为云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掌门人。现在她又多了一个头衔——临安新农人联合会会长。
对于这个头衔,葛雯非常兴奋。她告诉记者,以前做农业总是“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现在有了“娘家”,可以将像她一样的新农人组织聚合起来,让大家“抱团取暖”,齐头并进。
其实,新农人这个词从概念上说已不新鲜了,早在2013年就已被提出,但7年来,它的外延被不断延展。这个群体构建了人和土地之间的新型关系,他们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
如何让农业走得更快更远?这是临安“新农人”们用实践艰难摸索,但远未拉直的问号。
那么当71名新农人抱团,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呢?
去年6月,在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的牵头下,新农人联合会成立,首批会员71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0.2%。经过短短一年的发展,临安新农人联合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张“金名片”,在提升生存发展能力、促进凝聚合作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从城市白领到乡村创客
新农人,新在哪儿?
相比传统农民,来自各行各业的新农人们,被标榜了诸多“新”字,例如新思维、新技术等,实际上这个“新”字来源于他们骨子里根植的时尚基因。
这些“新农人”勇于接受和运用新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手段,他们具备科技意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市场意识、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农业成为一种与潮流接轨的时尚行业。
在板桥镇,记者见到葛雯的时候,长发披肩、优雅大方、青春靓丽,一反印象中“农人”二字指代的形象。但事实上,80后的葛雯是最早回乡创业的新农人之一。她经营的养鸡场不仅成为了临安当地的龙头企业,养殖规模更是在浙江屈指可数。如今,她的“云彩土鸡”品牌产品已名扬全国。
其实,葛雯原是都市白领。2013年,眼看着父母的养鸡模式逐渐落后,葛雯毅然决然回家继承父业,用新的技术和理念,打造现代化农业。
“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不进则退。”葛雯说。以前家里以蛋鸡养殖为主,平常能有十多万只鸡,多数为低端鸡。
为了提升养鸡场的机械化管理水平,她专程前往以色列等国家学习考察,引进一系列养鸡机械化设备,尝试使用精准养鸡等新技术。2016年,葛雯还与有关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具有自动拾蛋功能的集成式养殖笼和具有自动喂食功能的养殖装置,并申请了相关专利。
清凉峰上的新“放牛娃”陈柳与葛雯经历相似,也是放弃高薪返乡的新农人。初见陈柳,这个乐观的姑娘正激动地分享着她的好消息。“我们农场终于要通电了!”即便条件艰苦,这个90后姑娘却依然对泥土饱含热情。
“小狗牛原本是我们山区用来耕地的牛。因为推广小农机,小狗牛渐渐没人养了。2014年,我和爸爸又重新开始买小狗牛,希望能把这个品种保护传承下去。”提起回乡的初衷,陈柳如是说。
虽是“放牛”,但陈柳也立志要与别人不一样——走高端路线。她拿出所有积蓄建养牛场、引进配方饲料,开启了生态养殖的产业链。经过不断研究改良,她终于养出了人们喜爱的“雪花牛”。
不仅考虑怎么养,陈柳更会考虑到怎么卖的问题。在她的朋友圈里,时常可以看到各种产品详情。销售消息每每发布,小狗牛肉总是在短时间内抢购一空。
传统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只是单纯地种地、卖东西,没有品牌,也没有职业的自豪感。而新农人则通过互联网,用商业连接城市和乡村,满足城里人对安全可靠食物的需求,以及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诗意生活的向往。
在天目山脚下,30亩玫瑰迎风绽放。月亮桥村草木花香玫瑰庄园的老板陶彩娣告诉记者,玫瑰园公司主营的不是单纯的花卉种植,而是集赏花、喝花茶、花园婚庆等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整合一二三产业链条上的资源,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链优势。”陶彩娣自信而笃定。
“传统农业转型主要靠人才,新农人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中有返乡创业大学生、城市白领、退役军人,他们运用崭新理念、思维方式和产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乡村。“我们很欣慰看到有这样一批新鲜血液,他们对农业转型升级以及新的现代农业将有积极促进作用。”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联起手,强在哪儿?
直至今日,新农人联合会的牵头人、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经济发展科科长程丽敏还清晰地记得新农人们第一次集中在一起“头脑碰撞”的场景。
“2018年,我们组织了一场临安新农人青创客分享会。原定11点半结束的分享会,到12点半依旧结束不了。”程丽敏回忆,会上,这些新农人们对于沟通、交流如饥似渴,畅所欲言。
“他们懂得并乐于分享,同行相亲,但是他们往往缺少这种沟通交流的平台。”程丽敏说,在分享会上,当场就有新农人结对、联盟等形成产业链接和抱团发展。会后,建立的微信群里,信息不停,非常活跃。这场分享会,也让当地政府萌发了成立联合会的念头。“单打独斗往往势单力薄,只有抱团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场,共同发展。”
就在这两天,临安林哥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林灵通过微信等电商渠道,将一箱箱白杨梅发往各地,80元一斤,最多的时候,仅一天时间就网销近万元。
虽然看着一帆风顺,但林灵也经历过不如意的时候。除了要“看天吃饭”,种好的杨梅卖不上价,也曾是林灵心中的痛。
如何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翻看林灵的朋友圈,记者找到了答案——林灵的杨梅成熟后,包括葛雯、陈柳在内的许多新农人们纷纷帮助转发,通过已有的老客户资源,一传十、十传百。这样互相帮助的转发,已成为新农人间的默契。
新农人杨磊是推广者之一。原先,杨磊经营了一家农场。后来,当他了解到新农人往往缺少对产品的品牌推广时,立即投身产品运营推广,从公众号到直播带货等各个平台。每当节日前夕,其他新农人们的玫瑰花、牛肉、鸡蛋、水果等,都成为了他的推广产品。
“农业不是一个人可以干的,大家必须抱团发展,整合资源,实现共赢。”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农业涉及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仅凭一人之力,很难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上下功夫,新农人们抱团发展,才能把握住更多新的商业机会,使得整个价值网络获得多赢。
各展所长,新农人之间已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距离陶彩娣的玫瑰园十几公里,有一家依山傍水的民宿——棋盘山居。池塘、小桥、瀑布、芦苇丛,一座美式小农庄坐落其中。
十多年前,棋盘山居的主人褚孝立就返乡创业做起了民宿,如今已小有名气,每当节假日便“一房难求”。
如今,褚孝立、陶彩娣与其他附近的新农人们相互推荐,共享客户资源。褚孝立说,他会推荐来他这里住宿的客人体验一下裘立的采摘园、陶彩娣的玫瑰庄园……“不仅不会形成竞争,还会形成共赢的良好形势。三产融合,让游客真正留下来。”
从“领头雁”到“雁阵效应”
及时雨,下在哪儿?
近几年,与许多地方的农创客一样,临安新农人走在蓬勃发展的大道上,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
比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客流减少、销售受损,不少新农人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如何支持这批市场主体发展,纾难解困?针对这一情况,临安区农业农村局协调农商银行加大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
在天目山脚下交口村的浙江玉禾相约农业开发公司,身着白衬衫的90后裘立挽着袖子从大棚出来,对接来考察的临安农商银行行长张远明。实地考察后,张远明决定给裘立授信,解决了他扩大规模的燃眉之急。
裘立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系,从小在村里长大,受长辈影响,对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他自然而然投身农业,流转土地300亩,采用高科技育苗,种起了有机小番茄、西瓜等。
然而,困难也随之而来。土地流转困难、资金没有保障、专职人员缺乏、技术没有保障……一个个问题,摆在裘立面前。
好在,一直以来,临安区农业农村局都在尽力为这些新农人破解难题。程丽敏被新农人们称作“知心姐姐”,每当遇到困难,这些新农人们总会第一个想到她。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程丽敏说,然而,乡村创业者不能仅仅依靠梦想,更要有让这批人生存的土壤。这些年,临安非常注重培育和扶持这批新农人“领头雁”。每当他们遇到各种困难,程丽敏总是帮他们牵线搭桥,也会为他们寻找合适的政策。
有了联合会的背书,成立初期,农商银行还专门推出“新农贷”,为新农人提供30万-50万元不等的起步资金,低利率、免担保。同时,有关部门也在园区规划、审批服务、项目落地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农商银行行长张远明说:“我们对新农人始终是高看一眼,对他们创业初期的融资需求,我们努力做到应贷尽贷、雪中送炭。”
这份“高看一眼”的温暖,正在产生正向回馈,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返乡创业。多年前如葛雯“孤雁”般的身影,早已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葛雯”返乡形成的“雁阵效应”。
借助浙江农林大学的优势,新农人联合会与高校进行区校协作,创业结对,与高校人才互帮互长。
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农人除了享有局里的首席专家、农林技术专家的悉心指导、帮扶外,也争取到了农林大集贤学院的创新创业班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知识的辅导、培训,同时,新农人也为创新创业班的学员提供实践基地。
“这种方式一方面提升新农人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有效扩大职业农民就业规模,培养未来的新农人,解决就业问题。”该负责人表示。
目前,临安已有新农人200余人,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递增。
在他们眼中,梦想不止在远方,也可以在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