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 王珏 摄
位于杭州市东部的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余杭开发区”)是全省工业经济主平台之一。依托长三角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该开发区正全力推进“未来经济发展综合型平台”建设,打造“未来智造城”。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余杭开发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达产,“两手抓、两手硬”,力争实现“两战赢”。
截至3月底,在与属地东湖街道密切协作下,辖区内未出现一例确诊病例;4093家企业全面复工,企业员工到岗近14万人,到岗率97.5%。
“疫情是一场大考,考验的是我们平时服务企业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余杭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认为,政府与企业在平时建立的紧密互动、高度信任关系,在战“疫”时形成了政企联动的合力。“正所谓,功夫下在平时,方能关键时刻从容。”
在两个多月的战“疫”过程中,余杭开发区如何“两手硬”?如何为企业破解难题?平时功力又怎样在战“疫”期间发挥作用?
复工后的西奥电梯生产车间 周铭 摄
平台街道迅速联动
织起严密防控“一张网”
“面对疫情来袭,作为产业平台,我们在最初做疫情防控时,就考虑着日后的复工复产。”余杭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前期与属地东湖街道迅速联动,织起严密防控“一张网”,为日后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疫情发生后,1月23日,在余杭区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后,余杭开发区紧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控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余杭开发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开发区相关领导任副组长;设立东湖街道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下设一办十一组,全面开展疾控医疗、排查管控、宣传教育、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
当许多市民还沉浸在农历新年的氛围中时,余杭开发区按照“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原则,充分发挥各部门和街道的职能作用,构建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开发区领导带头到村社、企业检查督导,及时协调解决防疫工作中的困难问题。
产业业务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分层次、按类别联系相关企业:产业发展局联系走访近400家规上(限上)企业;创新创业局负责联系走访辖区内所有科创园区及园区内中小微企业;规划建设局负责联系走访辖区内所有工地的业主单位、城建公司等;产业监管局负责联系走访非科创园区内所有规下(限下)企业。
他们主要指导协助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及时传达相关防疫信息、协助企业摸排员工去向并做好健康管理等。各部门累计排摸企业、园区、建筑工地3万多家次。
党政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财政局、机关党委等行政、后勤保障部门工作人员,下沉至街道、村社、网格等防疫一线,做好人员健康监测、隔离服务保障、现场防疫巡查等各项工作,累计排查村社6.7万户。
“我们是农历年廿九开始与企业联系的。当时绝大多数企业都放假了,谁来落实信息的传达和制度的实施就成了关键。”余杭开发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紧盯企业负责人,与其保持24小时在线联系,“我们部门26个人,每个人就是一支‘战队’,每人负责走访联系15家规上(限上)企业。”
在这位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平时服务企业的功力与走访企业的脚力:“如果你跟企业很熟悉,他们对你很信任,这时候传达信息就相当高效。”
得益于平时与企业建立的有效互动,余杭开发区仅用了两三天时间,就将辖区内所有企业和工地的员工全部摸排了一遍。
“我们抢抓疫情防控初期的‘黄金时间’,及时掌握了所有企业员工的动向,并以此为依据分类施策。”余杭开发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防控工作做得越扎实,越能减小企业的损失。
据了解,余杭开发区各基层党组织的1136名党员加入其中,通过党员带动、群防群治,迅速凝聚起了防疫防控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合力。
微光电子员工在生产线上作业 周铭 摄
复工复产有序推进
政企齐心协力“破七难”
作为产业平台,在前期严格防控疫情基础上,根据杭州市统一部署,2月10日,除连续运作的保供应企业外,余杭开发区第一批10家企业复工。有序复工复产的开始,标志着余杭开发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复工只是第一步,达产才是目的。复工后,企业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开工难、招工难、产业链联动难、物资运输难、医护用品保障难、资金周转难、保外贸订单难……
面对这种情况,余杭开发区不断深化“三服务”,想方设法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精准性服务,打出了一套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组合拳”,政企合力破解复工达产“七难”。
平日里,160多名余杭开发区“亲清服务员”就奔走在服务企业的路上。在此基础上,余杭开发区建立领导联系复工复产企业服务机制和重点企业“一对一”专员服务制度,为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困难,做到“问题零积压、事事有回音”。
畅通的联络机制,让余杭开发区很快就集中排摸了一批企业的“痛点”,企业的难处也能够及时地反馈到政府相关部门。对症下药,才能标本兼治。
企业招工难,余杭开发区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招工。比如,余杭开发区率先启动春季线上招聘会,为企业招人搭起“云聘会”;截至3月11日,360多家企业推出招聘岗位12060个,共吸引浏览量200万次、简历投递量15271份次。
不仅是“云聘会”,余杭开发区还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共享”员工——在签订劳务合同基础上,塘栖一家酒店的员工临时“入职”杭州微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当起包装工人,让该公司产能在2月下旬恢复到70%左右。
受疫情影响,不少余杭开发区企业复工后面临资金周转难题。在认真落实“余杭防疫惠企28条”“全域创新66条”政策快速兑付的基础上,为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余杭开发区依托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分园、分片区深入企业,上门指导专项补助资金的申领工作,指导企业熟悉手续流程,缩短申领时间。
比如,特殊时期,余杭开发区坚持为企业急事急办,辖区内所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资金均已全部拨付完毕。
每一家企业都是整个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企业的复工达产,需要整个产业链“动起来”。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余杭开发区第一批复工企业之一。复工后虽有数百名员工返岗,但由于上游摩托车零部件供应商还未复工,生产线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
了解到情况后,余杭开发区“亲清服务员”第一时间对接相关职能部门和上游企业。在政府帮助下,余杭开发区内杰西嘉机械、风驰车轮等6家零配件制造企业在2月13日陆续开始恢复生产,解决了春风动力等摩托车生产制造企业的燃眉之急。
余杭开发区和辖区内企业合力“破七难”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又一个难题的破解,换来的是日益恢复生机与活力的余杭开发区。
复工后的春风动力生产车间 闻金明 摄
智能制造助力达产
化危为机奔向“智造城”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制造业企业感受到了智能制造的“魅力”——智能化程度高、转型力度大的企业,在疫情影响下更快地恢复产能,减小了损失;反之,对工人依赖度大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产能的恢复相对较慢。
一直以来,余杭开发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不断加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赋能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从全省来看,在智能制造领域,余杭开发区无疑是位“优等生”——它是我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涌现了老板电器、西奥电梯、春风动力、运达风电、海的动力等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位于余杭开发区的杭州诺邦无纺股份有限公司,这几天生产无纺布的所有生产线马力全开。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复工初期都遇到了员工返岗率不高、无法正常生产等问题。但在诺邦无纺,这一问题并不存在。
“得益于智能化生产线的应用,我们恢复一条生产线只需5个人操作,由于对人数的需求量不高,公司在2月10日复工后很快就恢复了产能,前期积压的订单也都有序完成并成功发出。”该公司行政总监朱慧泉表示。
“面对疫情,那些拥有线上平台、具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都能够快速实现复工复产。”余杭开发区产业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最近在走访服务制造业企业过程中,他们都会邀请辖区内几家知名的数字化工厂服务企业一同前去,“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数字化改造的优势,对于数字化、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也很大。”
智能制造对企业未来的重大意义,通过一次疫情,让企业家们看在眼里,明白在心里。以前任凭政府工作人员“磨破嘴皮子”也对智能制造抱持疑虑态度的企业,现在都积极主动打电话给余杭开发区管委会的“亲清服务员”。
“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区将结合‘三服务’活动,并会同专家组深入企业了解情况,为有数字化改造需求的企业做好‘诊断’,提振企业信心共渡难关。”余杭开发区产业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说。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的热潮,正在余杭开发区涌动:伊丝顿布艺4月将上线一款集互联网化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家纺智能制造系统软件,以应对全球疫情影响带来的外贸危机;倍仕得电气正加快建设智能制造车间,预计今年5月份新厂区落成;万通智控、东华链条、铁流离合器等企业也在推进工业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智能仓储等数字化改造项目……
据悉,今年余杭开发区还将加速推进老板电器、西奥电梯等标杆示范型企业的“无人工厂”建设,同时鼓励引导中小企业也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精益发展,为打造“未来智造城”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