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治理与民生息息相关。百姓获得感高不高,很大程度取决于基层社会治理是否到位。作为杭州中心城区,下城区不断探索和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打造出“下城样板”。浙江在线推出“守初心 强担当 美丽下城新答卷”专栏,读懂下城的治理路径。
房屋破败、设施老旧、公共管理服务落后……老旧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历了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诸多烦恼。而地处杭州中心的下城区,也正在遭遇着“成长的烦恼”。
助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今年以来,下城区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率先改造了小天竺社区、知足弄社区、流水北苑小区、电信巷小区等5个试点小区,不仅高质量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更在改造过程中赢得了群众的好评,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改”的过程中,下城还在“治”上“做加法”,摸索出了一套社区、居民协同自治共管、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改造模式,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
改了哪?
保持旧的肌理,赋予新的功能,展现老的味道
下城区文晖街道流水北苑小区,这里是杭州最先揭开面纱的老旧小区改造样板房之一。
江南风小清新的色调,与原有建筑浑然一体的遮阳雨棚,整齐划一的防盗窗、晾衣架、空调罩镶嵌其间,配上午后的暖阳,陆续拆下脚手架的9幢居民楼,让居民笑开了花。
然而,就在一年前,这片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区,还满是斑驳。建筑外立面、楼道破损严重,屋顶漏水,老人孩子活动空间少,小区功能配套也不足。
通过改造,建筑外立面焕然一新,楼道内部管线梳理入槽,墙面、扶手、楼梯等进行了修补和重新刷漆,还增加了反光条,方便夜间通行。特别是对小区原有的三处地下停车室进行了改造,以前灯光昏暗、杂物乱堆的地下空间彻底整治,新做了防滑地坪,增配了智能充电桩和消防喷淋设施,小区的非机动车有了专属的停放空间。
流水北苑老旧小区改造现场
“坚持民意为先,先民生再提升,小区改造就是要往群众最关注的点上去发力,把有限的改造资金用在‘刀刃’上。”文晖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介绍。
改造之前,社区“四问四权”征集到意见: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少、公园绿化过于遮蔽。意见很集中。这次改造,调整公园里过于高大的树木为彩色灌木,增加了多处休闲长廊、塑胶步道供居民休憩、散步,还有鹅卵石铺设的景观小道供孩子们自由嬉戏。
“以前冬天,小区里没地方聊天晒太阳,现在坐在公园里就可以晒到太阳下山,心情都变好啦!”家住5幢的周阿姨开心地说。
结合旧改,流水北苑小区增加“睦邻微空间”“和事佬议事厅”等,为居民群众增加新的交流沟通场所。
在“旧改”工作中,下城在补齐民生“短板”的同时,还充分挖掘文化元素,赋予老旧小区新的韵味,让老旧小区处处渗透着人文气息。这次改造,文晖街道结合艮山门货运站的历史加入了工业元素,利用小区原有变电房外墙,以工业风设计火车头3D立体墙绘,唤起居民当年的记忆。
“这座车站没有候车室,不做旅游的,是专门负责运货的。”流水北苑居民王建民说。以前,这里是工业厂区,小区原住居民以当时的产业工人为主。那时,杭州市大部分的煤炭、水果、粮食、蔬菜都是从全国各地先到达这里,再转运至其他地方的。
而老杭州熟知的全市第一家发电厂——艮山电厂,也建在火车站边上,杭锅、杭氧等工厂都依托这个货运站而生。2016年8月1日,铁路艮山门站退出铁路货运的历史。
“我们小区有不少都是老工人了,都忘不了那些火车啊,还有厂房里的机器啊。”王建民说。
保持旧的肌理,赋予新的功能,展现老的味道。这是下城区在“旧改”中一以贯之坚持的理念。
“要保持旧的肌理,保留老小区的建筑脉络,打开老旧小区公共空间;要赋予新的功能,完善提升小区配套服务功能;要展现老的味道,挖掘、传承和展示好杭城的历史文脉。”下城区委主要负责人说,“要注重品质建设,关注实用细节,紧扣设计、施工、监理三个关键点,注重细节打磨和实用性,努力打造精品工程,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潮鸣街道口袋公园
怎么改?
居民做主,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
“改造提升的倡议书是我们自己写的,改造方案也是我们一起商量决定的。”回忆起改造初期挨家挨户征集意见填写调查问卷,小天竺社区居民王美华感触颇深,“我们每一位居民都参与其中。改造的一砖一瓦,小到信箱的高低,大到建筑材料,都是大家共同决定的。”
今年初,小天竺社区党员干部在居民群众中广泛开展“四问四权”,通过入户调查、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收集居民意见,仅居民沟通协商会就召开了50余次,发放并回收调查表1437份,汇总意见、建议80余个,最终以90%以上的支持率,确定了“10+X”的改造内容。
在下城的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中,各个小区纷纷成立了自治小组,开门纳谏征集“金点子”,多方听取居民的意见,评议改造项目,确定建设方案。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实现群众满意。
“针对居民们一次次提出的意见,我们旧改指挥部一共召开了16次会议。怎么改?改成啥样?必须听取群众意见后,才能确定建设方案。”潮鸣街道知足弄社区主任李洪樟记忆犹新,“我们社区开展‘四问四权’,改造的内容,都是民情调查单上反映出的问题。”
美观和质量,是居民们最关心的。针对保笼、雨棚、晾衣架、花架等基础设施,潮鸣街道“旧改”指挥部会先将不同样式的样品拿给居民看,再根据大家的意见决定合适的选材。
“原先的花架宽只有40厘米,有些大一点的花盆就放不下了。”小天竺社区居民谢跃进说,花架的材质也比较重,考虑到回四弄年代久远,很多居民担心墙体承受不住,存在砸落风险。
这些顾虑反馈到指挥部后,很快,花架材质得以更换,宽度也扩大到58厘米。
“我们每户人家都派一个人参与,遇到问题就开会商议。”王美华说。同时,指挥部还组织成立了“潮爸潮妈”旧改服务队。居民家里有问题,可以直接找这群热心的居民志愿者反馈,也可以直接到社区或指挥部,都有相应接待人员,专门收集居民意见建议。
建什么、怎么建,都由居民说了算。共同建设,让老旧小区改造催生出“内生力量”。为了让更多居民发挥主体作用,下城做到了“改不改”由居民说了算,实现“要我改”为“我要改”的预期效果。
在下城区5个参与“旧改”的项目中,街道还发动居民群策群力。从自清门前物到走出家门参与建设,有施工经验的主动当起现场监理,组织协调施工中的问题。“潮爸潮妈”“武林大妈”志愿者们还为施工工人端茶送水。
据了解,本轮纳入改造的项目,必须符合居民改造同意率达2/3、对改造方案的认可率达2/3的原则,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由居民来决定“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如何管”。
各方力量参与共建,居民从原本不关心小区建设的“局外人”,变成了为小区建设贡献力量的“主人翁”,也从共同建设中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
怎么管?
“自治+小区管家”,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立面粉刷、绿化环境改造、污水管网重新布置……通过改造提升,如今下城区的老旧小区正在发生美丽蝶变。而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一些“看不见”的变化也在孕育。
东新街道电信巷小区虽然有准物业管理处,但是由于本身底子薄弱,准物业工作人员多由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自身没有专业技术,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小区准物业服务也无法及时跟上。
借助“旧改”的契机,各小区纷纷成立了“小区管家”,统筹各类服务资源,统一小区服务标准,公开招标选聘服务企业,为小区提供保洁、保绿、保序等综合性服务。电信巷小区也由杭州广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接管,社区和“小区管家”共同配合开展工作。专业人做专业事,提升了小区整体的服务水平。
电信巷小区改造后
电信巷小区的“小区管家”,为小区提供保洁、保绿、保序等综合性服务。
“和普通的物业不同,‘小区管家’是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内的党员作用。”电信巷小区所在的东新街道长青苑社区书记李彩敏说。比如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电信巷“小区管家”和小区内的党员每周一都会共同开展垃圾分类溯源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小区管家”协同的方式,引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小区环境改善了,技防设施提升了,不仅居民住得舒心、安心,还能唤起他们共建家园的热情。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家园建设中。类似“武林大妈”这样的小区自治小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居民自愿承担起小区后续管理事务,社区治理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孩儿巷小区停车管理整治项目,在初期通过招募停车管理志愿者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小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此后,又建立了一支以社区行风监督员吴德昌牵头的志愿管理小组,形成共治共管的初步模式。志愿小组在停车管理意见收集、信息公开、基建内容、评议反馈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老旧小区的改造过程中,下城区注重“三分建、七分管”,努力探索推动无物业老旧小区的治理模式从“靠社区管”向“自治共管”转变,社区居委会、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机制,小区自治管理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