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美丽下城新答卷②丨平安下城从何而来?他们共织这张“网”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治理与民生息息相关。百姓获得感高不高,很大程度取决于基层社会治理是否到位。作为杭州中心城区,下城区不断探索和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打造出“下城样板”。浙江在线推出“守初心 强担当 美丽下城新答卷”专栏,读懂下城的治理路径。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1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章忻 王逸群 通讯员 柳景春 来晓笑 刘成 金焕英)“武林大妈”“和事佬”“安全巡查员”……在杭州市下城区,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从2005年,在社区指导老年人快乐生活的“鲍大妈工作室”,到2011年,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三和交流室”,再到2016年为保障G20杭州峰会成立的“武林大妈”……

  这些参与者们是社区居民,也是居民的贴心人。从调解居民矛盾到维护小区秩序,再到为八方游客带去便利,他们活跃在下城区的各个地方。

  平安下城的背后,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基层典型,是下城区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论证。

  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社区,邻里矛盾自行化解,在杭州市中心城区下城区这片31.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成为了一种日常。

  平凡的他们,正为下城区平安建设工作注入一股不平凡的力量。

  论家长里短 护邻里平安

  4.2万“武林大妈”汇成“流动红”

  “小伙子,今天的垃圾分错了,餐巾纸应该放在绿袋子里。”11月13日早上7点,66岁的武林街道居民汪红武已经守在竹竿巷社区的垃圾集中点前,对每一袋垃圾进行细致的检查。

  从11月1日开始,每天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和汪红武一样的3500名“武林大妈”们,都会值守在武林街道的各个垃圾集置点前,风雨无阻。“正是有这些大妈的帮助,我们街道垃圾分类的推进才会如此顺利。”武林街道相关负责人雷蕾感慨地说。

  聊起“武林大妈”这个称号,汪红武向记者摆了摆手:“我们做的都是一些小事,在正式成立组织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做志愿服务了。”她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志愿服务都挺简单的,只需要戴上红袖套,在社区里整治整治卫生,做些防火防盗的提醒。

  每个善意都是条细小的涓流,汇聚起来可比河海。日复一日,大妈志愿者所做的小事温暖了居民的心窝,也成为下城区群防群治的一股重要力量。

  2016年G20杭州峰会召开前夕,包括汪红武在内的武林街道18名楼道支部党员骨干正式成立了“武林大妈”。谈及成立“武林大妈”的初心,“武林大妈”负责人杨小君只说了十个字:“论家长里短,护邻里平安。”

  从最初的18人到现在的4.2万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甚至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党员、群众,身穿红马甲、臂带红袖章,汇聚成守护一方平安的“流动红”。除了日常巡逻,武林大妈还在杭州人流量最大的地铁站点——凤起路站,为八方来客提供优质服务。

  北有“朝阳群众”,南有“武林大妈”。如今,“武林大妈”已成为杭州市群防群治的一张“金名片”。在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中,不仅有大妈,还有了大爷,甚至一些外国人也加入行列。

  “虽然G20杭州峰会早就过去了,但能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带去便利,依旧是我们的心愿。”杨小君说。 

  “百姓下单,我来跑单”

  “代办员”专解“烦心事、疑难事”

  除了发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自我管理的队伍中来,如何成立一支专业化的调解队伍,也是下城区正在探索的领域。

  近日,家住文晖街道三里家园社区的吴大伯给12345热线打了个“奇怪”的投诉电话:“你好,我想要感谢一下和事代办员张慧汝,很感激她为我们家做的一切……”

  这一切要追溯到三个月前。7月的一天,张慧汝和往常一样,准备去三里家园社区看看居民。就在小区门口的公交车站,她发现了正在等车的吴大伯。

  “吴大伯,你准备去哪呀?”

  “去医院看我老伴。”

  在车站前,张慧汝和吴大伯交谈起来,一来二去,吴大伯向她吐露了自己的烦恼。“这两年因为老伴生病,我们已经花了不少积蓄,也不知道能不能申请到低保。”

  听到吴大伯的疑惑,张慧汝想起自己在“和事佬代办点”接受的培训,打起了包票。“大伯,你放心,这件事我去帮你问清楚。”她收集了老人的病历,门诊发票和工资清单,对照相关政策,与杭州市民政部门接触,最终成功帮吴大伯申请下了低保户。

  如今,文晖街道的居民如果遇到烦心事、疑难事,首先就会想到“和事代办制”。一条微信,一个电话,和事代办员就会上门解决诉求。街道工作人员马吕骞说:“家门口就能反映问题,解决问题,让老百姓觉得特别安心和放心。”

  “和事代办制”能够在文晖街道落地生根,不是一次偶然尝试。

  从2008年开始,文晖街道就创立了“党员和事佬”居民自治组织,经过十年的探索积淀,发展成为60多人的“和事佬协会”。

  “和事代办制”平台下设8个社区、经合社、街道共10个代办点。由社工、居民志愿者等组成的和事代办员定时值守,同时手机、微信随时可以联系。“和事佬代办点”就在家门口,群众有什么事需要反映不用走出小区大门。

  “现在协会的成员里,有不少是专业的和事代办员。”协会负责人斯利民告诉记者,“每个月,我们还会进行一到两次培训,让成员掌握法律知识、对口单位以及事项的办理流程。”

  “和事代办制”的设立,将民间公益组织纳入了社会治理和城市运营的范畴,参与到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土地拆迁、环境保护等各个层面矛盾纠纷的疏解,在居民与政府间起到一种缓冲区和润滑剂的作用。截至今年10月底,“和事代办制”已成功代办各类信访诉求156件,办结率100%。

民警和吴牙社区安委会成员一起巡逻

  能破案能调解

  警民联合共筑一张安全网

  “各位居民,关好门窗,严防小偷……”每晚七点,吴牙社区都会响起安防提醒声,这道被居民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在社区坚持了十八年。而这背后,是吴牙社区一群“安全巡查员”的坚持。

  他们身着便衣,平常并不显眼。但如果社区里出现了纠纷、案件,一定能看到他们挺身而出的影子。他们就是吴牙社区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的“安全巡查员”。

  吴牙社区“市中心”的特征非常明显。社区所在的长庆街道地处市中心,旧小区集聚,人流量密集,给辖区管理带来了考验。2017年,由长庆派出所民警沈宏牵头,社区里15位热心居民成立了安委员,成为了居民的守护者。

  从此,“警民联合,群防群治”,成为吴牙社区的最大特色。

  “可千万别把我们看成普通的巡查员,我们可是有十八般武艺的。”安委会成员周志良回忆,去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正准备睡觉的他看到微信群里跳出一条紧急通知:接到一女子报警,目前正被一企图不轨的男子困在洗衣房,请周边成员尽快赶到现场。

  一听事态如此紧急,周志良二话不说,急忙冲向了现场,顺利控制住了男子。等回过神来,周志良才发现自己只穿着睡衣。

  日常巡逻,调解纠纷,协助民警破案,消除火灾隐患……安委会和辖区民警共同在吴牙社区建起了一张安全网。为了让安委会在处理一些紧急情况时,更准确,更果断,每个月辖区民警都会组织三到四次的“警民实记”,坐下来把当月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沟通清楚。

  两年时间过去,这支“神秘人”的队伍不断扩大。从15人到200多人,从小区退休大爷大妈到周边超市保安,新的力量源源不断加入。目前,吴牙社区安委会解决的矛盾纠纷已近300起,各类问题困难1580余件。

  据悉,下城区在区级层面成立了“武林大妈”平安志愿者服务中心,开办了市民平安学院,分别在街道、社区、网格层面设立了8个服务中心、74个服务站、279个社区网格和15个平安志愿者服务点。“武林大妈”参与平安巡防50余万人次,报送各类隐患信息2.97万余条,提供志愿服务时长达70余万小时,参与纠纷调解1.04万起,成功率达99.8%。

相关稿件
· 美丽下城新答卷①|党建引领建幸福家园 小区治理十法解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