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筑梦余杭③丨“孤岛村”已四通八达 余杭交通大提速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余杭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在线携手余杭区推出《筑梦余杭》系列,走进居民家、村庄、企业等,从个人或群体的亲身经历,展现余杭70年来的发展变迁。余杭——“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与时代同行,与未来同新,在这里筑梦成真。

普宁村通往主干道路的平普路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9月2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费彪 陈连孝)位于余杭区仁和街道的普宁村,由于水网密布,昔日是一个典型的“孤岛村”,对外交通极其不便。

  如今的普宁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人来车往;每年春天还吸引数万名游客前来一堵“牡丹王”的风采。

  修好了路,就有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过去70年,余杭区交通路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开放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普宁村就是这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9月初,我走进这个水乡村子,探寻变化中的故事。

普宁村村道对比图

  泥泞的田埂路不见了

  美丽的“四好”路通了

  吃好晚饭,只要是晴天,63岁的徐金良总是乐意出门散散步。走在宽阔的村道上,他的脚步轻快。

  “现在真是好啊!路那么宽那么平,两边还有绿化。在我年轻的时候,可真是不敢想象的。”徐金良是一位退休教师,生在普宁、长在普宁,见证了普宁的“路之变”。

  普宁村紧靠运河,地处水乡,河网密布,密布的河道,“斩断”了与外界的交通,使它成为一个典型的“孤岛村”。

  徐金良回忆,上世纪60年代前期,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全都是村民踩出来的田埂路,下雨天一步三滑,还有不计其数的大坎、小坎,很难行走。”

  而村民想要到外村赶集、开会、走亲戚、就医,主要走水路,要靠船摆渡过河。交通的不便,对村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徐金良告诉我,以前村里有户人家,小孩生病要去杭州,路上耽误了太久,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间。

  改变,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

  上世纪80年代,在政府的号召与支持下,村民自己出钱出力修路,村里第一条像样的路建好了;

  90年代,余杭高新农业开发区入驻普宁村,第二条公路建起来了,村里第一次开进了汽车;

  2000年以后,余杭区中心粮仓入驻普宁村,第三条公路建好后,组与村、组与组的道路随之而来;

  这几年,余杭区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普宁村的路变宽变美了,公交车开到了村民家门口……

  如今走在普宁村道上,水泥路铺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村民出门有电瓶车、小汽车。双脚沾满泥、外出靠渡船的日子,已经成为老一辈普宁人乡愁中的记忆了。 

普宁村周边交通要道环绕

  昔日“本村姑娘不嫁本村汉”

  如今5万人次赶来赏牡丹

  交通的阻隔,成为普宁村民发家致富的“拦路虎”。

  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以前村里有个现象:本村的姑娘不愿嫁本村汉,千方百计向外嫁。“因为普宁穷。而普宁穷,交通不便是很大一个原因。”徐金良说。

  比如,村办企业的产品,交通不便,运出去成本高;外面的企业看到这个情况,也不乐意来;附近村里有企业,但上班路上花的时间太长了。

  由于普宁村的小伙子在附近找不到老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好多大龄青年去江苏平望、浙江嘉兴等地娶媳妇;七八十年代,不少大龄青年去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娶媳妇。

  我在普宁村马金林的带领下参观了一圈,发现村民家基本都是至少两层的小楼,不少院子里还停着小汽车。这样的情景,与徐金良的描述很难联系起来。

  “村民们大多外出打工,基本在附近的村子和开发区。”马金林告诉我,路修好了,村民外出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外出打工已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上世纪90年代,每户人家年收入大概3000元;现在一般来说,每家也有十多万元的年收入。”

  通过“四好农村路”等建设载体,普宁村成功创建了省级文明村、卫生村、3A级景区村庄、五星级文化礼堂,建立了七味咸茶品牌……村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普宁村村道对比图

  不仅如此,村内以及对外交通便利了,普宁村开始发掘文旅资源,吸引游客发展文旅经济。

  传说,明代政治家于谦手植的牡丹,就在普宁村。在普宁村委边上,有一个不大的牡丹园,里面最大的一株牡丹就是传说中于谦手植的牡丹之一。

  “今年清明,总共有5万人次来观赏牡丹。除了这个牡丹园,我们还建了牡丹公园。”普宁村党总支书记嵇萍说。

杭州西站枢纽站房(实施方案)暨站城综合体(概念方案)西立面效果图

  余杭路网建设日臻完善

  公路里程70年增长18倍

  要想富,先修路。对地域广阔的余杭区来说,更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余杭区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纵横成网的主干道、畅通无阻的农村路,正引领该区加速发展。普宁村的发展,正是其中一个缩影。

  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是余杭与外界通联的重要交通干线。解放初,余杭区内没有一条高等级公路,更别提高速公路了。如今,余杭已形成了“一弧六射”高速公路网,从杭州主城去往余杭的东部、中部、西部,都可以直接走高速,而且不少路段的通行费用还由政府“买单”。

  如果说,干线公路是交通大骨架,那么,主干道便是脉络。截至目前,余杭区公路通车总里程为2376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到192公里/百平方公里,比解放初增长18倍,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秋石高架路余杭段

  农村道路建设,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05年底,余杭达成了村村通村级公路的目标。2018年,余杭区启动“四好农村路”建设,计划分三年时间完成1000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村民们“走出去”、产业“走进来”,让“四好农村路”真正成为村民的幸福大道。

  站在新的起点上,设法谋变的余杭人将交通梦延续,从地面道路走向高架快速路、地铁、高铁等。

  东湖高架路、秋石快速路余杭段等建成通车;地铁1号线和2号线开通,分别大大缩短了临平副城、良渚新城与杭州主城的时空距离;高铁余杭站,让余杭融入长三角有了更多优势;杭州西站枢纽开工,给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更多想象空间……

  余杭人出行进入“读分时代”。

相关稿件
· 筑梦余杭①丨从粮仓到“良仓”余杭全域创新“星火燎原”
· 筑梦余杭②丨居住环境巨变 余杭绘就百姓“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