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断释放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才能不断增强一座城市的影响力、竞争力。在杭州,从创业者、企业到政府,都涌动着澎湃的创新创业创造激情,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浙江在线杭州频道特开辟“创未来”栏目,聚焦杭州的“创”实践、“创”先锋,敬请垂注。今天推出第一篇,来看“城市大脑”为城市带来的新变化。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3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周洲 通讯员 吕啸 沈榄)在杭州,毗邻西湖的湖滨商圈,是众多市民和游客的“打卡胜地”。一面是天下无双的西湖、一面是繁华兴盛的杭城,湖滨商圈更是被誉为“杭城的门厅、西湖会客厅”。
然而,在风景美如画的“西湖会客厅”里,却摆放着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硬隔离。在西湖音乐喷泉边,平海路和东坡路的交汇处,都能看到硬隔离的身影。
如今,硬隔离有了新变化。日前,记者从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获悉,200多米长的硬隔离,站岗时间从一年365天缩短为一年30多天。在保障道路秩序的同时,还西子湖畔以自然美景。
“西湖会客厅”
硬隔离曾365天全年无休
西子湖,美天下。为何在“西湖会客厅”里,会摆放冷冰冰的硬隔离?
这和西湖音乐喷泉有关。2016年5月1日,西湖音乐喷泉经过改造迎来复出首秀。当晚,湖滨聚集了近5万观众,道路被围得水泄不通,音乐喷泉演出也被迫叫停。从那以后,硬隔离就出现在了通往西湖音乐喷泉的东坡路和平海路上,一年365天不曾间断。
有了硬隔离,西湖边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虽然,硬隔离守住了安全的底线,却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来自江苏的游客沈先生,从龙翔桥地铁口出来,远远就看到了硬隔离,他感觉到了杭州这座旅游城市的距离感。“听说西湖是向大家敞开的,如今西湖就在眼前,我们还要绕着硬隔离走,心里不是滋味。”沈先生说,看到冷冰冰的铁栅栏,西湖都少了几分美感。
在平海路附近,胡女士经营一家中式小餐馆。原本想着西湖边的餐馆本该不愁人气,而门前的一道硬隔离,让她伤透了脑筋。她测算过,因为硬隔离的存在,平海路南侧的游客,要想走到北侧进店消费,就得绕100多米的远路。她明显感觉到,店里生意受到了影响。
为此,当地尝试在人少的时候,把西湖边的硬隔离撤下。回想第一次撤硬隔离的情景,湖滨派出所教导员汤安现在都觉得有点难为情:一群人盯着摄像头,掰着手指数人头,看哪个时间段客流量最少。
“通过预估来撤硬隔离,我们心里也没底。”汤安坦言。没有准确的游客数据,撤销硬隔离也就无从谈起。全年无休的硬隔离,成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无奈之举。
为了实现长效管理,湖滨街道开始尝试“用数据说话”。2018年7月,湖滨街道和杭州市旅委合作,打造了“湖滨智芯”数据大屏,对客流数据实现了实时抓取。2018年底,“湖滨智芯”正式接入杭州“城市大脑”,寻求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解决之道。
“城市大脑”精细化管理
硬隔离全年站岗仅30多天
在“湖滨智芯”数据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和曲线,讲述着湖滨商圈不为人知的另一面:3月13日下午3点,音乐喷泉游客人数为1187人,预警线为5000人;在人流热力图上,龙翔桥和解百新世纪商厦呈红色,人流高度集聚;在人流轨迹上,龙翔桥地铁站人流流向最多的是银泰in77B区。
这些数据,都是管理硬隔离的重要依据。湖滨派出所教导员汤安介绍,当人流达到5000人以上时,硬隔离就要派上用场。反之,硬隔离就可以暂时撤下。依托“城市大脑”,他们还制定了三级响应预案。比如,当人流量超过1万人,除了增设移动护栏,还需启动160名安保力量。
撤下硬隔离后,西湖边的风景更好了。据统计,在东坡路和平海路上,目前实现动态管理的硬隔离,总共长度达到了200多米。除了“黄金周”、小长假和个别周末外,硬隔离都处于“待岗”状态,通往西湖喷泉的平海路变得畅行无阻,西湖的美景也因此一览无余。
“经过测算,西湖边的硬隔离,一年‘站岗天数’维持在了30多天。”湖滨街道党工委委员王潞说,此举最大的好处是带动了平海路两侧的商圈人气,游客们可以在利星铭品广场和银泰in77之间自由穿梭,无需再绕远路。
逐渐减少的硬隔离,也经受住了安全的考验。2018年春节,杭州运用“城市大脑”分析客流量、公交线路、人流轨迹等数据,在平海路上开辟了40趟“潮汐班车”。在硬隔离部分撤离的情况下,龙翔桥地铁站接近了预警线,大量游客依然能够“进得来”和“出得去”。
“城市大脑”打开了硬隔离,也打开了新的管理思路。“从过度依赖到为我所用,硬隔离的变化也在启示我们,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大有可为。我们也将运用大数据,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具人性化、更有温度。”湖滨街道副主任周伟元说。
眼下,杭州正在打造国家级湖滨步行街,湖滨商圈也向“新零售试验区”转型。硬隔离的日渐减少,使得西湖与步行街、湖滨商圈更加融为一体,一个令人向往的游客休憩空间、极具杭州味的市民生活广场正在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