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4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杨文婕 叶超)“摇铃叮当来收垃圾喽。请大家动动手把垃圾分好来投放,易腐垃圾放绿桶,其他垃圾放黄桶。环境关系你我他,举手之劳靠大家。”
4月25日上午10点,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杭州下城区流水西苑的摇铃分类工作开始了。
商业繁荣的下城,产生的垃圾量自然也不会少。从去年全面实行垃圾分类以来,下城探索出不少垃圾分类模式。近日,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和朝晖街道又分别探索出因地制宜的两种垃圾分类新方法。
传统——
定时定点 摇铃式收集商铺生活垃圾
河罕上长达500多米,有52家商铺,一半都是售卖瓜果蔬菜、肉类的,平时产生的垃圾也比较多。
为了做好沿街商铺的垃圾分类工作,4月20日,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摇铃分类”进入了正式运行阶段。每日10:00至10:30、16:15至16:45,保洁师傅们身着工作服,戴着垃圾分类袖章,带好火钳等分类工具,手中悠悠摇着的小铜铃发出悦耳的“叮当”声,开着承载分类垃圾桶的电动三轮车,沿街提醒商铺投放分类好的其他垃圾、易腐垃圾。
垃圾入桶前,师傅们都让商户们先打开垃圾袋,进行逐一检查,对分类错误的垃圾进行现场纠正,实地指导,正确了才允许商户们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桶内。
这条街上开起第一家蔬菜摊的是吴竹居,如今已经开了12年了,现在的店面有一间半大,店里产生的垃圾主要有两种:烂菜叶子和塑料袋。吴竹居告诉记者,烂菜叶子每天都会有人集中来收取,但塑料袋就不好处理了。
“以前送货的会上门来拉,直接一蛇皮袋拉走,送去垃圾站。”虽然不用任何费用,但还是需要自己打包装车,而且每天都要打电话提前联系好人来拉,吴竹居觉得“很麻烦”。
现在好了,吴竹居只要把垃圾分好类,菜叶归菜叶,塑料袋归塑料袋,等着有人摇着铃上门收,一早一晚两次。
为什么用手摇铃?文晖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既然是在运河边,就要配合河罕上的历史文化底蕴。
智能——
互联网+ “无接触式”推动再生资源回收
对于老底子人来说,手摇铃的方式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也更容易让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而在下城区朝晖街道,则探索了一种更智能的垃圾分类方式。
2019年,朝晖街道在辖区共投入建设了20座智能化可再生资源回收站,有效覆盖辖区25000千户居民的垃圾分类需求。
在疫情期间,各资源回收站点实施24小时“无接触式”回收,居民可以使用手机APP端扫码或者扫码卡两种方式进行回收,减少人员之间的接触。通过手机APP端扫码,回收机器自动开启,避免了人机之间的接触,尽可能减少交叉感染。
为了方便居民,各个站点还配置专业回收人员,在做好卫生防护的基础上,现场指导居民使用手机程序回收操作流程、兑换积分。
“对于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居民,他们不仅帮助发放智能扫码卡,供老年人使用,还温馨提供‘在线称重、预约上门’的方式,工作人员全程不直接接触居民,定时上门回收居民家中的可回收物。在对可回收物消毒后,由专车收至集中网点处理。”朝晖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各回收站点运营半年以来,累计回收量已达到75吨,月回收量10余吨。今年,朝晖街道将继续打造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