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70年西湖之“跃”①|“三全之区”的精彩蝶变

  编者按: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70年前,新中国迈出了开天辟地的伟大征程;70年间,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发生着“当惊世界殊”的深刻变革。浙江在线推出《70年西湖之“跃”》,聚焦杭州的美丽城区——西湖区,用不同年龄“西湖人”的目光,折射他们的梦想与奋斗。

  从“一穷二白”起步,西湖区经济、环境、民生、平安、文化全面蝶变,一次又一次书写“西湖篇章”。全面小康、全域美丽、全民幸福,西湖区正向“三全之区”不断迈进,续写发展传奇。

楼小红在自家茶园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9月2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赵路 通讯员 高静玮 方琳嬿)

  “从几分钱一斤到上千元一斤”

  一叶红茶,香飘千里

  9月12日,杭州刚刚告别连日阴雨。初秋的阳光从天际洒落,滋养着位于双浦镇的万亩茶田。田埂上,73岁的楼小红轻触茶树顶端,凝神屏息,小心翼翼地将冒出头的枝叶摘下。

  “现在虽不是产茶季,但对茶树的养护,可不能放松!”楼小红告诉记者,“天气转凉,如果不及时修剪,明年新芽可能就冒不出来了。”

  说话时,他满是温情地盯着眼前的茶树。眼前的这三亩九曲红梅茶田,由楼小红家世代种植。对于他来说,这一叶红茶,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加宝贵。

  楼小红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在他最初的记忆里,父母总忙着种茶、采茶、炒茶。可一年到头,连吃顿肉都是奢望。“茶田是地主家的,大半收成用来交租。”

  一穷二白——这也是70年前,西湖区的真实写照。据统计,1949年前,西湖区个体手工业年生产总值仅5万元左右,其他产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人人愁生计,户户无积蓄,是当时西湖区绝大部分家庭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前后,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搬走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楼小红家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地”。他记得,父母终日紧锁的眉头打开了,孩子们在茶田中奔跑,楼小红也学起了采茶、炒茶。

  “政府不仅解决了土地问题,还安排了供销社上门收购茶叶,双浦茶农再也不必自己挑着担子,跑到上海卖茶了。”而楼小红则日夜苦练九曲红梅茶的制作技艺,晾、搓、晒……如今,他已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代表性传承人。

楼小红在自家茶园

  时代的发展,在西湖区大地上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点。

  随着种植、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产自双浦的九曲红梅茶,日益成为了西湖区农业的一张“金名片”。2006年,九曲红梅茶成功申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成功申报省级非遗。

  让楼小红特别骄傲的是,与70年前相比,九曲红梅茶的价格从几分钱一斤,上涨到了几百元一斤。上品的九曲红梅茶,甚至能卖到上千元一斤! 

双浦现代农业稻田

  “以前,大家连饭都吃不饱,谁会有闲情喝茶呢?现在,我们迈向全面小康,喝茶不仅是一种休闲,更是一种文化。”楼小红说。

  而双浦整体环境的提升,更为九曲红梅茶新添了品牌效应。2017年起,在西湖区新一轮乡村振兴发展中,双浦、三墩、转塘等地相继启动全域土地整治流转,打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组合拳,各地纷纷引入现代农业企业,变粗放式种植为科学化运营管理,现代农业在整个西湖区全面铺开。

  在楼小红家,不仅楼房立面改造完毕,庭院、道路同样整修一新。他家对面,还建起了九曲红梅茶文化馆,成为了展示、传播九曲红梅茶的基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考察者络绎不绝。这一叶红茶,终于香飘千里。

  在政府的指导下,双浦茶农引进了全自动九曲红梅茶制作设备,用机器智能帮助茶农炒好茶;在给予茶农每亩每年1000元资金和500斤有机肥补贴的基础上,西湖区农业部门还落实专业单位,对全区茶地进行无人机农药统一喷洒、管理。

  “70年前,谁能想到能有现在的生活?”回忆往昔,再展望明天,楼小红不禁感慨,“我相信,九曲红梅茶和我的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迎来下一个精彩的70年。”

郑以焕(左三)在三杭集团生产车间

  “我种过田,现在管几千个工人”

  乡镇小厂也能走向世界

  直到今天,55岁的三杭集团董事长郑以焕依然风风火火。不爱开会,也不愿意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方,他说,这是自己多年打拼养成的习惯。“闲不住,感觉一停下来,会被别人赶上。”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拂遍中国大地。西湖区沸腾了,郑以焕的内心也沸腾了。务农十年的他,急不可耐地想要出去“闯一闯”。不为别的,只为让家里人的生活更好一点,也为了看看“自己究竟能干成些什么事情”。

  当时二十出头的郑以焕,在车站做过装卸工,跑过运输,也当过贸易公司业务员,脏活累活,全部不在话下。而他发现,身边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真不少。

  “从双浦的家中,到杭州市区上班,只有一路公交车。每天,挤满了进城打工的老乡。坐不下了,就站着;站不下了,就爬车顶、扒车门……虽然危险,但大家真有激情!”

  过去,西湖区以种植、水产、养殖等原生农业为主要支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经济为西湖区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在“出门打工”成为年轻人时尚的同时,西湖区也迅速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形态,蝶变就此起步。

  1997年,郑以焕举债收购了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梯部件厂——三杭电梯部件厂。巨大魄力的背后,是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当时,整个杭州只有几百部电梯,绝大部分在写字楼里。以后,城市里都要建高楼,高楼里都需要电梯,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郑以焕说。

  面对机遇,郑以焕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创业初期,虽然身为老板,但他形容自己是一颗即插即用的“螺丝钉”——生产线、销售、售后……哪里缺人,他就顶上。他曾经连续在厂区住了7年,甚至连过年都不回家,只为赶项目、保质量。

  正凭着这股拼劲,曾经的三杭电梯部件厂,从一家占地仅5000平方米、员工48人、产量不足2000吨的小作坊,一跃成为员工2000多人、总资产超过20亿元、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的集团公司,并成为三菱、奥的斯等跨国电梯企业的配件供应商。“三杭”,和杭州鳞次栉比的新建高楼一起,走进了千家万户。

  此外,三杭集团还与意大利蒙特费罗电梯公司建立合资企业,率先上马智能化生产和检测设备,产品出口欧、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象山公社已成为西湖文化地标

  也正因为无数个“郑以焕”的共同努力,西湖区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88年至2018年,西湖区地区生产总值从3.98亿元增加到1202.3亿元;1984年至2017年,西湖区财政总收入从0.21亿元增加到270.05亿元;2018年,西湖区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名列第13位;从农业经济的“独角戏”,到如今工业、旅游、文化、数字产业……处处开花。

  “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自己的家乡!”这是郑以焕常常说的一句话。饮水思源,他也积极参与到慈善公益行动中。近年来,郑以焕多次为教育机构、贫困儿童、孤寡老人捐款,数额已超1000万元。

方毅

  “创新就是勇于试错”

  三次失败,一“推”成名

  2019年3月,一家来自杭州的数字企业——“每日互动”成功登陆深交所A股创业板。台上,公司的80后创始人兼CEO方毅,和他的拳头产品——“个推”一起,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别人总爱问我成功的秘诀,而我却总告诉他们失败的经历。”方毅告诉记者。

  出生于温州,毕业于浙大,创业于西湖区,是方毅的人生轨迹。从2005年,方毅开发出一款备份手机通讯录数据的外设产品——备备;到2007年,服务于互联网下载平台的“下蛋网”;再到2009年,推出即时通讯产品“个信”……项目起来了,遇到瓶颈了,失败了,换个方向重新开始。方毅不断创业,不断“跳坑”,却从没有减弱对于创新的向往。如今,“个推”终于一“推”成名,引领了“数据智能”新风向。

  “创新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我眼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越来越包容错误的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年轻人的梦想就更容易实现。”方毅说。

  在“每日互动”位于西湖区西斗门路上的福地创业园的办公大楼里,扁平化的办公区域里有一方小小的工位,这是方毅的常驻办公地点。他觉得工作还是要在第一线,要跟员工们在一起。这样一个小小的工位,见证了他不断试错,不断奋进的创业史。

  在暂时失败的迷茫期,让方毅感动的是,西湖区率先建立了“双创”多部门联合工作制——针对小微型创新企业,工商、科技、财政、消防等部门合作办公,“一站式”帮助企业解决注册、申报、审批、场地等一系列问题,帮助创业创新者迈出关键的“每一步”。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西湖区将“数字”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尤其是,2018年起,西湖区纵深推进“转型升级行动”,并率先出台《西湖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19年西湖区数字经济三化融合行动暨转型升级大行动方案》等政策,支持数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福地创业园内景

  无论是“每日互动”所在的福地创业园,还是走出过阿里巴巴的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或是蚂蚁金服所在地西溪谷互联网金融街区、诞生了数梦工场的云栖小镇……以温暖集聚创业,以臂膀支持创新,这里的“数字奇迹”随处可见。

  2019年一季度,西湖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规上主营业务收入174.16亿元,同比增长26.9%,增加值78.8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比重达29.7%。

云栖小镇

  如今,西湖区更是布局二城二镇多园区的“2+2+N”产业发展平台,以要素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全面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立体网络。在紫金港科技城,原来的老工业厂房快速改造提升,数字化成为了园区的转型方向;在云谷小镇,阿里云产业园正在建设,将成为杭州乃至全省新的“云科技中心”;独角兽数字经济产业园、镓谷集成电路产业园……都将为西湖区新经济的发展,带来持续不断的新动力。

  “数字资源,是新时代的重要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用好数字资源,能做更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方毅说,“杭州已确定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战略。作为西湖区的数字经济企业,我们希望能够坐上这趟快车,深扎数据智能,助力西湖区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重要高地。”

相关稿件
· 老年食堂实现“刷脸”就餐 就在西湖区外东山弄
· 带头了吗示范了吗? 西湖区委书记连查6个机关小区
· 总投资135亿元!21个重点招商项目落户西湖区
专题聚焦
  最热新闻
·4号线三期、12号线一期……杭州地铁四期建设最新进展来了
·今日小寒丨冷空气一波接一波 终于有理由睡懒觉了
·2023桐庐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 跑进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绿水迢迢 青山逶迤 美丽杭州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本网专稿
·第九届岳飞文化节启幕 岳飞主题活动将持续一个月
·第三届数贸会有哪些新变化?这场推介会“剧透”了
·“新春第一会”省委书记关心的这件事 杭州有了新行动
·摘得香港花卉展览大奖 西湖春色绽放香江
  权威发布
·刘捷:扎紧篱笆、严控大型活动 咬紧牙关、精准高效遏制疫情蔓延
·杭州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
·图解杭州“十四五”规划《纲要》
·3月22日杭州市无新增确诊病例 专家:入境应如实申报
  区县新闻
·《1818黄金眼》举办二十周年线下见面会举行
·首站开进钱塘区 杭州市机关党建“直通车”驶出服务基层新速度
·以工程项目为媒 促镇企共同发展
·如何破局食用油进口依赖?萧山这场关于油菜高产高质的发布会透露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