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垃圾分类进课堂+校内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组织家长参与垃圾分类假日活动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5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赛洁 通讯员 余城宣 陈道亮 费彪)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正如火如荼,如何学以致用,帮助学生真正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有一套“三步曲”,已经取得成效: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校内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假期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社会实践。这个模式正在培养校内1600多名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并将作用延伸至家庭。
“我们这辈人小时候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的教育,觉得这是一件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去做的事。但如果从小就培养好习惯,那么对于下一代人来说,就是一件主动的、习以为常的事。”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副校长余娟文告诉记者,“所谓垃圾分类,教育先行,践行方法应该是将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在校园落地,并延伸到家庭,把效果最大化。”
垃圾分类课是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的一项传统。从2015年起,学校利用每周班队课时间,在课上和学生宣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并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有关选题和疑问,在课上讨论。此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们参观垃圾厂、环卫站等。
“但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如果没有立刻在课下实践起来,收效甚微。”校德育主任林建强介绍,从2018年10月起,学校开始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
“每周一三五中午,学校会给学生发放水果,统一在12点半收集教室内果皮等厨余垃圾;每周二四上午发牛奶,统一在10点收集空牛奶盒。”在每个教室和办公室,都设置了蓝色可回收物收集桶和黄色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在下午4点放学后进行统一收集。
记者了解到,监督工作由班主任、值周老师、垃圾分类教师督导员和学生监督员负责。“比如轮到我值周,每天早上、中午和放学后都会进行三次‘扫班’检查,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加‘较真’对待这件事。”林建强说。
如何把这个好习惯延伸到家庭?余杭区育才实验小组还有一项进行了4年的“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假日小队活动。
4月21日,家长范小强跟着儿子范王景来到余杭区临城花苑小区,穿上红马甲,敲开36户住户的家门,送去垃圾分类宣传单,并宣讲重要性和做法,“每个班是一个中队,按照住址,再划分成若干小队,在周末、节假日,不定期参加活动,从我儿子上学到现在,少说有几十次了。每一次儿子的认真劲,都感染到了我。”
回想平时在家,范小强偶尔粗心把菜叶、牛奶瓶扔错了垃圾桶,儿子就会跑来指正,还专门带着学校发的书讲给自己听。“他还成功带动了爷爷奶奶做垃圾分类。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保持那么多年了,靠我们大人去说,很难改变他们,但是孙子就不一样了,改变完全看得到。”
像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这样的模式,是余杭区垃圾分类教育的一个缩影。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底,余杭区全区学校干湿垃圾分类覆盖率已经达到100%。“接下来,还将开展区垃圾分类教材编写和进课堂工作,创建50个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在2019年暑期优化试点学校湿垃圾校内无害化处理并推广至全区,实现垃圾分类‘学校走在全区前列、学生走在社会前列、家长走在公众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