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政经要闻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69年来,周氏祖孙三代亲历并见证着老牌国企杭氧的拼搏与创新。 中国工业发展史的每一步,亦印刻在这家人的接力奋斗中——
大国重器与杭氧一家人


  杭氧生产车间内的大型空分设备组件。 傅亮 摄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世琪 通讯员 邵永标)今年元旦,当人们在享受假期时,陕西省榆林市大保当镇工业园区内,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神华榆林3套十万等级空分设备的吊装作业。零下11摄氏度的施工环境下,吊机起落有序,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力求在农历春节前完成3套设备的封顶工作。

这3套十万等级空分设备,是杭氧继神华宁煤6套十万等级空分设备落成后,在特大型空分设备制造上的又一重大项目。十万等级空分设备制造,这个曾经被国外企业垄断的技术,如今已成为杭氧的“金字招牌”。

回望过去,杭氧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中国空分设备制造史。1950年至今的69年里,从中国第一台制氧机,到十万等级空分设备,杭氧深耕空分设备制造领域,从一座“铁工厂”蜕变为国际空分设备制造行业“领头羊”。

杭氧副总经理周智勇家里,走出了三代杭氧人。岁末年初,我们拜访周智勇一家,听他们讲述杭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记者(右)在杭氧车间观摩空分设备制造过程。 李晶晶 摄

第一代

老父亲周荣棋

朱德对杭氧的评价,

他至今倒背如流

空分设备是冶金、化肥、煤化工等行业的重要装置,为生产提供充足的氧气、氮气等工业气体,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肺”。而中国空分设备制造技术的“源头”,就在杭氧。

从杭州市区出发,大概两小时车程,我们在诸暨市东和乡施坞村见到了周智勇89岁的父亲周荣棋。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随乡镇干部支援工业的潮流进入杭氧,直至退休。在他这里,我们听到了关于中国空分设备“源头”的故事。

得知来意,这位耄耋老人打起精神,与我们谈起曾经的杭氧,滔滔不绝。

“我进杭氧时,杭氧刚刚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制氧机,为新中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所有杭氧人都干劲十足。”周荣棋跟我们说,那时,攻关成功的喜悦仍弥漫全厂,他从同事那里详细了解到了那段历史。

随着周荣棋的回忆,我们打开了杭氧的发展史,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在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1952年,杭氧的前身浙江铁工厂接下国家机械工业部生产制造第一台制氧机的任务,杭氧人开启了一段攻关克难的征程。

“看仔细,别钻歪了。”杭氧的老工厂里,工人们正在为制氧机精馏塔的塔板钻孔。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精馏塔有43块塔板,工人要在每块塔板1平方米的范围内,钻出11万个直径为0.8毫米的小孔。每个孔要求大小一致,两面光洁,稍带毛疵,就会影响机器质量。因为缺乏专用设备,400多万个孔都要由工人手工钻出,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每个工人都紧绷着神经。

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工人们的努力显得如此单薄,制氧机的制造在这里卡了壳。但完成国家使命的担当,让他们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日夜动脑筋、改工具、做试验,最终一台废弃不用的破旧铡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能不能用铡机冲孔?”经过设计和改造,破旧铡机被改造成一台冲孔机,一排针头就像一列步伐整齐的士兵,“唰、唰、唰”地向前面跨出去,每跨一步,塔板上便出现9个精光、滚圆的小孔。给塔板钻孔的难题迎刃而解。

“这只是九牛一毛,不管有多少‘拦路虎’,当时,我们都要努力跨过去,那时的杭氧是国家的门面。”周荣棋目光坚定。

1956年1月3日,制氧机试车现场,吊车用铁链将卧在地上的精馏塔慢慢竖起,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盯着液面指示器。水柱冒着气泡缓缓上升,气体从制氧机中源源不断地涌出——制氧机成功出氧,这股纯度达99.2%的氧气,被誉为中国空分设备史上“零”的突破。

中国第一台制氧机让杭氧一战成名,随后几年,杭氧先后担纲国家多种型号制氧机的研发。走进杭氧临安制造基地主楼,“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题字引人注目,这十六个字是朱德1964年写给杭氧的,周荣棋倒背如流。“杭氧的担当是获得国家肯定的!”他骄傲地说。

诚然,空分设备只是工业领域的一个分支,但在那时,工业领域每迈出的一小步,都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纵观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上的突破,不难发现,国企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杭氧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坐在周荣棋家的院子里,我们继续听老人讲述着第一台制氧机量产后,杭氧接二连三的技术突破。冬日的暖阳洒在老人脸上,满满的骄傲和自豪溢于言表。

第二代

技术中坚周智勇

他脑子里就一件事,

只有创新才能保住企业

走在杭氧临安制造基地填料生产车间里,一个由铝箔片层层卷成的巨大圆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每一层铝箔片上都均匀分布着小孔和细密规则的纹路。“这是什么?”对于从未见过空分设备内部结构的“门外汉”来说,杭氧临安制造基地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到好奇。

“这是规整填料,是空分设备精馏塔的精馏内料,提高空分设备氧氮产品纯度和出氧效率全靠它。”周智勇曾担任杭氧的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对空分设备的结构了如指掌,在制造基地这一站,他成了我们的“导游”。

“你们看,那块填料的直径有6米,是国内最大的规整填料,在国际上也是首屈一指。”周智勇指着放置在车间角落的一块巨大圆盘说,“这块填料是杭氧填料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证明。”

尽管离开一线多年,但每次来到生产线,看到曾经与自己朝夕相处的空分设备,他都能回想起那段自己冲在创新最前沿的时光,那也是杭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向市场转变,失去计划保障的国企像被移出温室的花朵,在市场的搏击中举步维艰,国企拖经济改革后腿的状况变得日益明显,不少国企从那时起走上下坡路,甚至一蹶不振。

杭氧同样经历着那个时代国企的阵痛。伴随着中国冶炼、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外国空分设备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空分市场变了天。

“那时,跟外国企业相比,我们的技术不值一提。”周智勇说,技术上的差距让杭氧的产品始终无法与外国企业的产品竞争,失去了市场份额企业就办不下去。那时,他正在杭氧技术开发处流程室,参与研发新一代空分设备,追赶国际水平。

“我们手头仅有国外企业样本的简单流程图,没有其他资料可作参考,也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自己摸索。”周智勇说,为了搜集资料,计算参数,他跑遍了大江南北,去化工企业学技术、看设备。“当时脑子里就一件事,杭氧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里,只有创新才能保住企业。”

“你看到这些填料上的细纹了吗?这些细纹的分布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十分之一毫米的误差,都会对出氧的效率和纯度有影响。”周智勇拿起一片填料告诉我。很难想象,20多年前,为了这迷宫一般的纹路,杭氧人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1998年,周智勇参与研发的第六代空分设备横空出世,杭氧的空分设备技术水平登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设计、制造技术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杭氧也获得了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资本。很快,第六代空分设备技术被应用在宝钢三万等级空分项目,结束了我国三万等级空分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破茧之后终成蝶。杭氧凭借这股子创新精神走出国企困境,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闯出一片天。

  空中俯瞰杭氧临安制造基地。 傅亮 摄

第三代

“80后”周欣海

当父亲的画面出现于央视,

他的内心燃起鸿鹄之志

宁夏银川灵武,在这片戈壁荒原上,矗立着两个“全球之最”——

一个是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炭间接液化装置——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俗称“煤制油”)项目,每天将数万吨的煤炭气化、合成再液化,变成万余吨煤基液体燃料,包括最优质的航空燃油。

另一个是为这个“煤制油”项目提供生产所需氧气的12套十万等级空分设备。这12套十万等级空分设备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空分集群,每小时可产生120多万立方米的氧气,足以充满1.4个北京“水立方”。

12套空分设备中的6套由杭氧研发制造,这6套设备的问世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十万等级空分设备的垄断,为我国重大装备国产化树起了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这6套设备是包括周欣海在内所有杭氧人的骄傲,也是周欣海的目标。

1988年出生的周欣海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受父亲周智勇的影响,从小就对大型工程感兴趣,立志成为一名项目工程师,2014年,他梦想成真,进入杭氧空分设计研究院,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杭氧三代”。

工科出身的周欣海不善言辞,但我们仍能在与他的交流中感受到那份对技术的执着追求——一聊起手头的工作,他如数家珍,各种各样的学术名词从嘴里蹦出来。

“来到杭氧后,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我们问周欣海。

“大概是神华宁煤出氧,那天我们都很激动。以前这些设备只有国外企业能做,现在我们靠自己做出来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周欣海告诉我们,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负责神华宁煤这样的大项目。

周欣海并非好高骛远,神华宁煤项目启动时,那支项目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不足35岁。

在杭氧,技术创新的接力棒从未停止传递,每年来自全国高校的毕业生进入杭氧,投身到空分设备的研发当中,像周欣海这样的年轻人早已经成为设计研究院的主力军。

为了了解这批年轻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我们在周欣海的办公室观察了3个小时,这当中,光是不同规模的分析讨论就有五六次。除了同事之间的交流讨论,杭氧还会定期组织设计空分制造各个领域的培训和学习,资深科研人员的传帮带让周欣海受益良多。

“我喜欢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在其他企业,我只能接触到与自己工作有关的知识,但是在这里,我能了解学习关于空分的全部知识,杭氧很重视年轻团队的培育。”周欣海说。

2018年3月1日,杭氧为神华宁煤打造的6套十万等级空分设备登上央视《大国重器》第二季第四集“造血通脉”,周欣海和他的父亲周智勇一起守在电视机前收看了纪录片,当时任杭氧总工程师的父亲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时,周欣海藏在内心的鸿鹄之志再次燃起。

“父辈曾经是杭氧科研的顶梁柱,而我们则要撑起杭氧的未来。”周欣海说。

相关稿件
专题聚焦
  最热新闻
·4号线三期、12号线一期……杭州地铁四期建设最新进展来了
·今日小寒丨冷空气一波接一波 终于有理由睡懒觉了
·2023桐庐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 跑进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绿水迢迢 青山逶迤 美丽杭州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本网专稿
·第九届岳飞文化节启幕 岳飞主题活动将持续一个月
·第三届数贸会有哪些新变化?这场推介会“剧透”了
·“新春第一会”省委书记关心的这件事 杭州有了新行动
·摘得香港花卉展览大奖 西湖春色绽放香江
  权威发布
·刘捷:扎紧篱笆、严控大型活动 咬紧牙关、精准高效遏制疫情蔓延
·杭州上线“民呼我为”数字平台
·图解杭州“十四五”规划《纲要》
·3月22日杭州市无新增确诊病例 专家:入境应如实申报
  区县新闻
·《1818黄金眼》举办二十周年线下见面会举行
·首站开进钱塘区 杭州市机关党建“直通车”驶出服务基层新速度
·以工程项目为媒 促镇企共同发展
·如何破局食用油进口依赖?萧山这场关于油菜高产高质的发布会透露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