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劳为曲、信仰为歌,领唱着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之歌,积淀下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携手钱江晚报、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小铲和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连载,带你从记者的角度,贴身观察,追溯那些发现背后的人和事。
“5100年前的海岸线在哪儿?”
“良渚古城当时居住人口估算有多少?”
“储存这么多水干吗?”
一系列犀利的问题,出现在良渚古城遗址不远处的一场重量级国际学术会议上。5000多年前的良渚人和良渚国王肯定也不会想到,自己国家——良渚王国的文化和生活,正受到世界关注。
2017年12月13日,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墨西哥、以色列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世界知名考古专家——光是各国科学院院士就有七位——集聚杭州良渚,参加“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而良渚古城发现10周年新闻发布会也同时举行。
这些国际考古大咖是从上海特地赶来的。
他们在上海参加了主题为“水与古代文明”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巧的是,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在本届世界考古论坛期间受到广泛关注。所以上海会议后,与会专家专程从上海赶到杭州良渚,亲自实地考察了古城以及外围水坝。
“我2013年来过良渚,当时没有意识到这里的规模之巨大,这次被震撼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蒂莫西·帕吉塔特很惊讶。
“良渚文明的规模之大、水利系统建造速度之快,都要超过玛雅文明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莉萨·卢塞洛这样说。
在世界考古学界,“良渚声音”得到了进一步放大,良渚遗址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国际考古学术界的认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一)国际考古权威指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5000多年文明
2013年,在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中,良渚古城就入选了这张世界级的考古榜单——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而在2017年的论坛上,良渚古城又不止一次被专家提起。已经来过良渚多次的大咖——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在上海博物馆做了题为“两个图符的故事:史前社会复杂化的不同途径”的学术报告,专门讲到了良渚文明的世界高度,让台下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团队的专家们很是兴奋。
伦福儒把良渚文化与希腊基克拉迪文化做了比较研究,然后,他点赞了刘斌所长带领的浙江考古所良渚古城考古团队,称这个团队的贡献让良渚文明处在和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同的时间点上。
2017年夏天,伦福儒先生来良渚做报告时,提到“酋邦”以及良渚王国是否存在一个酋长。这一次他说,良渚社会比处于酋邦阶段的基克拉迪文化更为复杂,已经可以认为是早期国家社会。他认为良渚遗址发现的历史贡献是:确定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社会就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文明阶段。
他又说,同时期中国可能还不止良渚一个国家社会,但良渚无疑是最耀眼和最突出的,同时也证明中华文明不仅起源于黄河,也起源于长江。“中国考古学家让我们认识了中国史前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及其上的神徽,直接可以视为良渚国家的标志符号。”通俗地说,相当于是国徽。
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这些年,国内学术界已经确证,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而这一次,考古界的国际权威在这样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上,第一次明确以良渚来标志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
这说明,主流国际学术界已经因良渚的发现开始接受中华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观点。
(二)良渚研究,改写了世界历史
这场专门为良渚而开的国际论坛现场,专家们说得最多的词是:改写历史。
“我认为,良渚的考古研究工作不只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这里建筑、结构上大量的发现,会逐渐改变很多学术观点。”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弗农·斯卡伯勒给予了高度评价。
斯卡伯勒先生主要在东南亚、美国中部、非洲范围工作,这次来良渚,他发觉他们过去的考古研究有忽略类似良渚这样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倾向,现在,这种现象正在转变。
“良渚先有了大规模的集体工作和工程(比如水利系统),再有了国家控制(王权),而其他很多文明都是相反的。这其中有趣的是,人们如何被组织、分配来建造这些工程?这加固了一种观点:在王权出现以前,一定有某种世界观、某种仪式起到了一个重要作用。”斯卡伯勒说,我们生活在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能从良渚古城的考古研究中学到很多,理解良渚人如何面对挑战,克服这些不确定性,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教授米丽娅姆·斯塔克提到了良渚玉器,以及它在古代艺术史上的地位。“良渚的艺术是世界级的,与任何新石器时代文明相当,甚至更好。玉器制造非常精美,功能性制品的制作水平也很成熟。”
《美国科学院院报》也发表了关于良渚水利系统的文章:《5100年前中国最早的水利系统》。这说明良渚水利系统也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
如今,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还在继续发掘,而问到之后良渚遗址的研究方向,莉萨教授也建议继续研究水利系统,“研究它是如何作用的,为何被建造,为什么这个区域这么快地吸引了这么多入口”。
(三)这是具有世界级重要性的遗址,不只对中国
在2017年参加会议的近30位国际大咖中,有一位重量级的老太太——76岁的杰西卡·罗森女士,她是英国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也是良渚的老朋友了,曾多次来遗址考察。这一天,她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对良渚遗址的印象是怎么样的?
罗森(以下简称“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规模之大,它的水利管理之复杂,水坝数量之多。这些水坝是互相关联的,这是一个巨大的事业,也意味着非常多的人口数量。
记:您觉得良渚遗址有哪些独特性?
罗:首先,良渚文明是基于稻作农业的,具有可鉴别性的农业特征。在讨论城池、宫殿之前,我们要意识到,良渚有多大区域是用于水利系统的。单独对水利系统的分析就能说明,这是非常大的一片区域,水被用来灌溉或者起到保卫作用。
设计、规划和管理在其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最重要的是:某人(国王),一定是这一切的幕后组织者,他管理着这个大型社会。
现在还不能确定,良渚文明为什么能够延续下来。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可能性因素:一是非常好的食物系统,包括渔业。二是某种社会制度、思想体系。或许玉器正是与某种思想体系相关联。
记:能否为良渚遗址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您的建议?
罗:良渚的考古专家或许还会在这里研究20多年。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们做出的研究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数据来与当前已有的考古学数据结合起来。如果能知道定居点的数量、位置,水道的位置、数量、大小,海平面的升降情况……这些细节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陶器上的食物残留,能够让我们知道当时人的饮食结构情况,让我们知道高级贵族和低级贵族的区别。
需要认识到的是,这是一个具有世界级重要性的遗址,不只对中国重要。
外国人往往会因为这些遗址的规模之大,而无法理解它的重要性。就像森林太大,你不知道自己是在森林之中。当我拿着良渚玉器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它们有多精美,这些细节,没有亲自到过中国并看到它们的人是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