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马上到了,杭州一位年轻妈妈背着储运箱和时间赛跑的故事,让许多人竖起了大拇指,直呼“了不起”。
33岁的潘克勤有很多身份。
她是一对海宁农村夫妇的掌上明珠,是杭州一个6岁男孩的妈妈,也是浙江康复医疗中心青苹果学园的一名特教老师。
还有一个身份,她默默“保护”起来了。
一年中总有几个星期五,她会申请调休然后一个人消失。同事都默认,“潘老师家里有点事”。儿子只知道,“妈妈开会去了”。丈夫会给她一个拥抱并嘱咐“注意安全。”
她会先到浙江省中医院拿上一只储运箱,再去赶飞机或高铁,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将储运箱转交给当地医院。
每次出门,她都十分小心翼翼。那个2斤多重的储运箱,是一份礼物:被称为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
她是浙江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护送分队的一员。“孤独却热切,因为有个生命在等待。”也因此,被称为“生命快递员”的潘克勤们往往脚步很快。
她给韩国大叔捐了造血干细胞
是浙江涉外捐献的首个女性
2006年,刚上大学的潘克勤,在龙翔桥附近看到献血车,第一次献了血。之后的四年,一年两次献血,潘克勤从没缺席。
2008年汶川地震,潘克勤作为学生会成员,代表学校将同学们捐献的物资送到省红十字会。那时她第一次听说了“造血干细胞捐赠捐献”。“如果配型成功,能救人命。”她记下了。
2010年9月10日,工作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潘克勤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为什么要做这些?原来,潘克勤小学六年级时,父亲确诊为大肠癌早期,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挺了过来。潘克勤深知,疾病带给一个家的伤痛有多大,她同时也知道,人要感恩。
2012年2月,潘克勤接到电话得知,韩国一名白血病患者和她之前留下的造血干细胞样本的HLA配对成功。她的决定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潘克勤成为浙江省第10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浙江涉外捐献的第一个女性。
那个急切等待的父亲看到她
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2017年,潘克勤加入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负责护送捐献成功的造血干细胞。
她的第一个任务,是将一份造血干细胞送往青岛,救一个10岁患有白血病的小学生。
2017年5月19日,潘克勤一早赶到浙江省中医院等待捐献的干细胞。尽管采集提前开始,但还是耽误了时间。想到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24小时之内送达,而且是越早越好,着急的潘克勤在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赶到了萧山机场。
没想到当她把储运箱往身上一挎,双手拎住,一路小跑到登机口时,飞机延误的消息传来。幸好航空公司做出协调,潘克勤坐上最快的一班飞往青岛的飞机后,双脚夹牢储运箱,不敢松懈。
下午3点多,潘克勤到达青岛当地医院,将储运箱交给院方。
在电梯里,受捐女孩的父亲见到了潘克勤,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
走出医院的那一刻,潘克勤深深吁出一口气:“那是一种如释重负。我对自己说,我没有搞砸,我做到了。那个孩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快递”生命和希望
她们最习惯的动作就是一路小跑
有了第一次的“惊心动魄”,之后的每一次任务似乎变得顺利起来。潘克勤是这么认为的。
去广州,遇到空中管制,潘克勤和机场沟通后,她所乘坐的飞机优先起飞,最后成功将造血干细胞送达。
去长沙,她在高铁上站了4个小时,期间不敢上卫生间。
去年8月,她去上海当天来回将一份造血干细胞取回杭州。淋了雨的她发烧了,因为低钾还住了院。
这些在潘克勤看来“都不是事儿”。护送生命礼物,心里的压力比身体上的劳累更加让人难以承受。
上岗前,潘克勤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包括护送技巧、沟通技巧、模拟情境等。要和医院沟通采集时间和用量,确定交通出行的工具和订票,和航空公司、机场报备,一路上储运箱都不能离开视线,偶尔还要稍微晃动一下箱体,保持细胞活性之外保证它不会凝固。
潘克勤说,护送分队的人,最习惯的动作就是小跑,幅度不能太大,又不能太慢,争分夺秒。“体力一直在消耗,精神一直紧绷着,当时不累,放松下来会瘫软一会儿。”
因为时间控制不好,他们常常吃不上饭。潘克勤的背包里,除了充电宝、证件、笔、纸、保温杯之外,还会准备面包和饼干。
对“生命快递员”这个称呼,潘克勤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快递的是生命和希望,都是太过珍重的东西。”正因如此,她才觉得这份“工作”很珍贵,她会一直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