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世界东方文明的璀璨明珠,是中国长江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千年来,良渚古城也孕育了不少生物。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口号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5月14日,杭州市推出“良渚生物多样性大揭秘”活动,向游客们展示良渚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也让公众从侧面感受杭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果。
千年古城生生不息
良渚自古是野生动植物的宜居家园
随处可见的白鹭、喜鹊……说到和谐共存,良渚古城存在感最强的动物,不论是五千年前还是当今,鸟类当仁不让。
根据统计数据,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已记录到了86种鸟,其中不乏东方鸻、小杓鹬、斑头鸺鹠、红颈苇鹀、蓝喉歌鸲这样的高亮鸟种。
鸟类资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非常多的动物遗存。通过动物考古种属鉴定,目前共发现了53个种属的动物遗存,如水牛、家猪、野鸭、鹤等。
当时的良渚还生长着茂密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通过良渚考古木质遗存可知,当时常见树木有栎、杉、樟、青冈、甜槠、苦槠、朴等。
现如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草丰水美,生境类型也丰富多样,有大草坪、芦苇荡、水田、竹林、油菜花田和小山等等,依然是野生动植物的宜居家园。兽类如梅花鹿、狗獾、刺猬,鸟类如白鹭、猫头鹰、小䴙䴙,植物如白花车轴草、水杉、樱花等等,不胜枚举。
生物多样性日,畅游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或许无意间就能收获一份惊喜,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探索自然之美。
各级各类保护地保护体系
给多样生物留足生存空间
万物生长,生生不息。近年来,杭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目前记录到各类动植物2731种,其中陆生野生动物506种、淡水鱼类159种、维管植物2066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07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24种。
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海南鳽、黑麂、白颈长尾雉、中华水韭、野生莼菜等珍稀濒危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频频出现,清凉峰主要保护对象华南梅花鹿由建区前的80头左右增长到目前200-300头。
“这是多年来杭州原生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验证。”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生物多样性的背后,得益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完善政策法规等一系列举措。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杭州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4个重点区域(西湖、桐庐、临安、淳安)和其他非重点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完善重点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抢救和重点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杭州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体系,划定并严管生态环境空间,给多样生物留足生存空间。
被誉为杭州“城市之肾”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植被良好,水网、河道、水塘、潭池、沼泽、滩涂、岛屿间构成了独特的水域生态景观。
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与2005年开园前所录数据相比,西溪湿地的物种多样性有了显著提升:由2014年的65种12目30科提升到现今的85种12目37科。鸟类种数由建园初期的79种增加到193种,且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鸟类大幅增加。
通过改善水体、严控污染、优化生态环境、常态监测等多种方式,西溪湿地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干扰,形成“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独特湿地景致。
西溪湿地“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湖“山明水秀、晴好雨奇”,千岛湖“一湖秀水、山景灵动”……
据统计,杭州现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4个,其中风景名胜区3个、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22个、湿地公园4个、水产种质保护区2个、地质公园1个;森林覆盖率达66.85%,位居全国省会和副省级城市首位;湿地资源上,单位面积8公顷以上的湿地14万公顷,占市域面积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