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我的运河故事丨保护传承运河文化 让千年文脉焕新生

  编者按:

  杭州市拱墅区,沿运河辐射开来,一场流动盛宴正绮丽展开。围绕“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做好“保护、联动、活化”文章,大运河拱墅段,正成为人们的“生态河、人文河、致富河、幸福河”。

  大运河变迁史,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浙江新闻客户端联手拱墅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我的运河故事》,寻觅两岸人民的运河记忆。

  寻找会说故事的运河“锦鲤”,我们正在倾听—— 

  流淌不息的大运河,是活着的历史。她贯通五大水系,串联七大古都,连接起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条“母亲河”。

  而在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的拱宸桥之畔,文化资源如珍珠般点缀。标志性建筑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历史资料;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大兜路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如一条条文化长廊,串起两岸文化瑰宝;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也将运河文化代代相传。

  张甜甜,杭州晓河水彩画艺术工作室创始人,也是新生代运河文化的传播者。从2013年开始,这个来自湖州的小伙子便与运河结缘,成为《拱宸》杂志的设计师,落户拱墅。

  那时的他,时常站在拱宸桥上眺望。依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运河文化正融入百姓生活:一艘艘运载着五湖四海游客的游船缓缓驶来,不远处的广场上,几位老人闲适地散步,旁边的博物馆门口,背着包的少年结伴而出……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绘画要表达本土的东西,要汲取能量,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张甜甜说,“运河边的画面非常触动我,我想把这些记录下来。这也是运河带给我的最大财富。” 

  《窗后的施工队》《小河直街系列》……从运河到岸边,从运河广场到历史街区,张甜甜用画笔记录下运河的各个瞬间。而小河直街的闲适和深厚的底蕴,正是他心中繁华都市中少有的净土。2018年,在看到出租信息后,他立刻联系户主租下这间临水的房子,将个人工作室设在小河直街18号。“人景相融,这是一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

  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而是绵延不绝的生活。在张甜甜看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应该走近人们的生活。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画笔传播运河文化。“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画室吸引市民、游客感受运河文化,同时也在打造自媒体平台,让运河文化的声音传得更远。”

  事实上,大运河孕育的多种文化形态,正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长叶艳萍眼中,拱墅正在打造的“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展示了多彩运河文化。

  “大运河拱墅段是杭州段运河古迹保存最完整、底蕴最深厚、资源最丰富的一段。”叶艳萍认为,运河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生态、航运资源,事实上,大运河本身就是一个文物。“我们收集沿线的文物史料,通过‘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大运河(浙江段)申遗展示’和‘运河文化’四个专题,全方位展示运河文化。”

  从2007年到拱墅工作开始,叶艳萍便一直致力于研究运河文化。而在她眼中,运河文化的呈现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最初只有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这一家博物馆,到如今由老厂房改造而来的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组成的博物馆群,文物与历史文化街区互为依托,游客走入其中,恍若穿行于历史与现实。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年游客接待量从过去的20多万人次,增长到前年的80万人次。叶艳萍说,来参观的群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本地居民到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运河文化。众多青年创客、文化志愿者……年轻人也逐渐参与到运河文化的传播中。

  “我们一直重视对运河文物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同时做好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建立了运河文献收藏中心。近年来,我们还联合其他研究机构,先后出版了《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续编》等,对中国历史上的运河文献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能够为运河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更多史料依据。”叶艳萍说,未来他们将继续做好运河文化和相关资料的收藏、研究、展示工作,同时做好宣传、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参与到大运河的保护中。

相关稿件
· 杭州大运河上将新添一艘超酷的游船 快来看什么样
· 20处运河文化地标接踵“上新” 拱墅区让市民游客乐享“文化盛宴”
· 我的运河故事① 生态河 | 泛舟运河 看两代人的漕舫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