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杭州频道 > 今日视点 > 本网专稿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柴米油盐之上》收官作聚焦桐庐子胥村 记者跟随主人公走进“快递之乡”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8月6日讯(记者 张彧 吴佳妮 姚颖康 见习记者 王柯宇 通讯员 徐樟媛 郑泽睿)8月5日,由英国著名导演、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柯文思执导的系列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最后一集《子胥》,在央视农业农村频道、腾讯视频等主流平台正式上线。这部讲述“中国故事”的系列纪录片,自一个月前开播时就备受关注。而它选择将最后一个镜头聚焦在杭州桐庐钟山乡西部、一个名为子胥的小山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个年轻人走出子胥村。从骑着自行车穿行于大街小巷送快件,到乘上中国物流行业迅猛发展的浪潮,如今他们已成为快递企业的管理者,但却依然忘不了家乡的“山尖尖”。

  在中国,一个小村庄里能孕育出一整个产业,是柯文思早年在外媒上看到的报道。“这个故事太有中国特色了,在子胥村遇到的每个人和故事,都让我着迷。”柯文思感叹。

  他在子胥村遇见了谁?这个孕育出一代代快递人的小山村又有何特殊之处?近日,记者跟随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邓德庚一起回到家乡,去看看这座被誉为“中国民营快递行业摇篮”的山村的共富新图景。   

  曾经因为穷,都没有谈理想的资格

  为什么会选择子胥村和邓德庚?此前,我们曾就这个问题电话连线了制片人缪曈。

  他告诉记者,首先进入制片团队视线的是子胥村。他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这个原本贫穷落后的村庄因快递而兴。“变化发生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不怕吃苦、决心改变命运的精神,非常具有代表性。”

  取材过程中,他们在子胥村拍摄了三千多条视频素材。而义乌申通快递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德庚,就是从这些素材中被“挑”出来的主人公。“他自带表现张力,同时也有一颗赤子之心。很可贵,也很可爱。”缪曈补充道。

  我们把这个评价转述给邓德庚,这时的他正站在半山腰上俯瞰着自己的家乡。他笑着指了指山坳中静谧的村庄:“其实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成片,从镜头里看家乡,那种感情和回忆又浓了一分。”

  邓德庚的回忆,是从20多年前的“苦日子”开始的。

  “以前,我们这个村子条件很差。当时我家是穷得家喻户晓,每年春节里上门的不是亲戚,而是债主。”曾经的老宅已经变成了一片荒地,但邓德庚饶有兴致地比划着,“这里是正门,这里原来是一个猪圈……”

  村里的苦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却因为同龄人的相处变得有滋有味。一天晚上,邓德庚和小伙伴们聊起了自己的理想。七嘴八舌中,邓德庚亮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活得与众不同,留下自己的足迹!”

  可少年的雄心,却被一边的长辈泼了一盆冷水:“先看看自家的情况,再说大话。”

  “因为穷,连谈理想的资格都没有吗?”回想当时的场景,邓德庚红了双眼。

  不过,理想的火种并没有因此熄灭,邓德庚更加坚定了要走出去的念头。“快递,将是未来一个新兴的行业。”1996年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收听《希望的田野》节目,主持人的这句话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名为“快递”的种子。“虽然当时不知道‘快递’究竟是做什么的,但听到‘新兴’这个词,我就知道这个行业充满了机会。” 

  巧合的是,过年时,在外打工的表弟、同学都回到了子胥村——“我们在外面做快递呢。”听到这句话,邓德庚的眼睛亮了。

  “你们什么时候走?我也一起去!”1997年的正月初六,23岁的邓德庚不愿再被困于田间地头,他毫不犹豫地走出大山,人生“赛道”就此转换。

  从最基础的送件员做起,邓德庚闯进了这个陌生的行当。“自行车骑太久,腿上的皮都全部骑破掉,有的时候还化脓水。不过对我来说,身体上的苦不算什么。”

  坚信“干这一行有奔头”的他,先后辗转苏州、杭州、金华等地。1999年,邓德庚只身来到义乌,从一个只有几辆自行车的网点起步,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成为拥有500多台运输车辆和3000多名员工的义乌申通快递有限公司的“舵手”。

  这个当年立志要“留下足迹”的年轻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命运大翻盘。

  忘不掉的“山尖尖”,是反哺的最大动力

  改变的并不只有自己。

  130多平方米的房子,三室两居,家电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今年84岁的子胥村村民储冬仙住了近五年的家。在这一排4幢的房子里,共住着21户村民。“这里是2013年筹资建设的困难群众安置房,资金全部来自我们村里的快递乡贤,邓德庚就是主要出资人之一。”子胥村党总支书记吴根贤告诉记者。

  “以前我们住的是两层泥房,一到下雨天就漏水,屋顶上的瓦片跟着一块块掉下去,提心吊胆的。”她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搬进来后,住得安心又舒服,真的要谢谢他们。”

  在子胥村“几乎家家都有快递人”,吴根贤很自豪地说,快递业极大地带动了村里青壮劳力的就业与创业。“全村560余户,青壮劳力里大概有70%都投身快递行业。他们在外面发迹以后,都会回来反哺家乡。”

  “我们村里有句俗话,‘三天不见山尖尖,就要掉眼泪’。”邓德庚说,在外打拼越久,就越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事业风生水起,就更想为家乡出份力。这是我们很多快递人的共识。”


 要想富,先修路。邓德庚指着村口的马路说:“这条柏油马路从钟山乡乡政府一直通到我们子胥村,是我们当时一起资助修建的。有了它,大家出山的路就通了。”

  这条路让子胥村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了大山。事实上,将目光拉远至整个钟山乡,这些刻着“快递人”印记的反哺之举比比皆是:“三通一达”设立“百万教育公益金”,用于钟山小学硬件设施、帮助贫困儿童就学;桐庐县钟山乡政府前的大马路叫做“申通大道”;钟山乡夏塘村口的小溪上,还横跨着以申通快递创始人命名的“腾飞桥”……

  做好基础设施只是邓德庚们反哺家乡的第一步。如何把村子里的人气重新聚起来,成了萦绕在快递人们心头的一个问题。“总感觉以前那种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其乐融融的感觉淡了。”

  于是,从2012年开始,子胥村依靠快递人们筹集的资金,先后建成了申通大礼堂、村老年食堂等场所。现在每天傍晚,文化礼堂都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跳健身舞、打乒乓球、到农家书屋看书……有时候还会有专门“讲给村民听”的文化讲堂。子胥村村民陈贵法说:“自从文化礼堂建好后,感觉生活过得比原来有滋味多了,眼界也不一样了。”

  “村里现在都富了,但我们不想让别人说,我们穷得只剩钱了。”在邓德庚看来,共同富裕最朴素的理解就是要让大家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但反哺家乡不能简单地给钱,“钱要花在该花的地方,要把村里的乡风带起来。”

  天刚放亮,田间小道上,梨农们的身影就三三两两地出现了。他们骑着三轮车,满满的箩筐里都是带着露珠的蜜梨,这些蜜梨要被送到钟山乡大市村蜜梨合作社。在那里,分拣包装工作早已开始,一个个重量在0.5公斤以上的蜜梨被称重打包,等待坐上“快递早班车”。

  钟山蜜梨,多产自钟山乡大市村,果大皮薄,肉质细嫩汁水多,但在此前数年却名声不显。“最重要的是要帮乡亲打开渠道和眼界。”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递发展,一直在考虑如何反哺家乡的那些快递带头人都有着相似的想法。

  “以前品牌没彻底打响,尽管也有一定市场,但一直没能扩大种植规模。”钟山乡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胡晓华告诉我们,自2007年起,“三通一达”快递企业陆续开始对钟山蜜梨进行包销,不仅农户种植更加大胆放心,也将钟山蜜梨的好口碑带到全国各地。

  口碑有了,市场竞争力就有了,原本纯靠快递人的包销“输血”,正慢慢转向农户进入市场自我“造血”。“这些年,我们钟山蜜梨的市场价格水涨船高。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学会了电商直播,再不怕梨子滞销了。”大市村的种梨大户骆平笑着说,“配上冷链配送等措施,扩大种植规模,以后挣的钱会更多。”

  在桐庐县城里,以“三通一达”回归为核心打造的富春未来城,正挑起桐庐特色产业的发展新极。而在钟山乡,快递回归项目也在一一落地:申通大道旁的中一村,一间占地13亩的工厂正忙得如火如荼。

  这间主要生产快递件传输自动化设备的工厂,是去年3月回归钟山乡的。作为快递链条中的配套产业,负责人张玉仙直言,自己能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村里快递人的牵线搭桥和支持。“这家工厂年产值预计能达到3000万元,还能给咱们钟山乡带来5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临别之际,邓德庚带我们来到子胥村的后山,这里曾是他年少时每天挑重担做农活的地方。如今,在同一片田埂上,他承包下一百多亩的土地,种上梯田状的水稻田,呈现出层次感分明的青绿色。

  “这里风景很美吧?我想趁快递行业还红火的时候,在这里做一个文旅项目,让更多游客到我们子胥村来游玩,靠旅游业来带动我们村实现共同富裕。”阳光下,邓德庚说在山的那边,还有更多未来——“陇西生活”萌宠乐园已经开工,将建成集旅游体验、户外拓展、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旅目的地;快递文化展示中心项目也在规划设计中,将承载着快递人浓浓的乡愁,打造成研学基地……

  “以前经常想,快递业利润越来越薄,单靠‘输血’不够了怎么办?”邓德庚长舒了一口气,“现在,我放心了!”

相关稿件
· 盛夏觅清凉 桐庐翙岗古村“洗街”又来啦
· 共话最美“黄金左岸”如何打造 桐庐县委书记深入基层白访夜谈
· 成为中国的“图特林根”?这场行业峰会亮出了桐庐的“另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