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杭州滨江区委五届十次全会将2021确定为三大主题年,其中之一便是“重大改革攻坚年”。即日起,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高新区(滨江)·改革者说》系列,邀请改革当事人讲述改革故事,并首次亮出他们的改革笔记。首篇观察高新改革重点案例,探寻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不竭动力。
尽管2020年是一个艰难的年份,但高新区(滨江)爆发出不同寻常的改革生命力,展现出极具探索和示范意义的改革案例: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线上行政服务中心、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多代同楼”互助养老、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
这些重点案例,之所以具有解剖价值,就是因为高新区(滨江)虽然只有小小60余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却在30年间因改革而兴,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并被称为“浙江创造力第一区”“浙江资本第一区”,由先行先试变成了示范引领,探索创新成为了创新引领。
一辆行进中的火车,总是火车头最先感受到风阻。我们可以很具体地想象,高新区(滨江)在改革实践中遇到的某一个问题,或许就是其他地区即将碰到的难题。高新区(滨江)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改革故事,究竟能带来哪些启示?
华为杭研所
坚持系统观念
让改革为发展增力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告诉我们,在任何复杂的情势之下,发展的边界,不是地域的边界、不是行政的边界,而是观念的边界。
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观念边界的一个重要参考坐标,也是激发“双循环”潜力的关键一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如此描述中国改革:“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在改革深水区,挑战更大,难度更高,依靠零敲碎打、单兵突进已经难以解决问题,必须以系统的观念强化顶层设计和改革主线。
高新区(滨江)的改革主线是什么?我们爬梳高新区(滨江)改革案例发现,很重要的一条主线依然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使命引领下,这里走出一条具有高新特质的改革之路。
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
在区域合作成为时代命题时,高新区(滨江)集成优势、系统整合,推动市域产业跨区共建共享的改革迎来重大突破。去年3月,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打下“第一桩”,多个工业项目集中开工。针对富阳造纸等传统产业腾退后面临的快速起跳需求,高新区(滨江)通过产业、技术“双转移”,以资源互补实现互利共赢,为产业转移、结构调整开辟了新领域、拓展了新空间。
来自高新区(滨江)的企业踊跃参与改革,更加凸显系统推进的必要性。去年10月,由光云科技、长典医药、高新兴创联、银江股份四企联建的地下室互联互通项目正式开工。这项改革,创全国先河,打破一般相邻企业的地下空间为各自分别建设的传统,画好了规划 “一张图”,算好了经济“一本账”。
在高新区(滨江)一项项改革当中,无论是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政府,还是积极配合、微观参与的企业,都是改革者。坚持系统观念,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完善改革破题机制,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动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这样的改革方向,可以给其他改革者们带去更多启示。
工业综合体效果图
发挥牵引作用
让数字为改革赋能
数字化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和集成创新,高新区(滨江)不乏全国首创、全省首个、全市率先的改革成果。
从决策者到执行者再到受益者,站在不同高度、不同立场的改革参与者,之所以能不约而同投身数字化改革,就是因为高新区(滨江)以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而这种推动力所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亲身可感。
去年7月,高新区(滨江)在杭州全市率先撤减50%的行政服务窗口,在打通省市数据接口之后,线上线下服务发生明显变化。虽然窗口变少了,但群众排队时间反而缩短了,办事大厅复印机“下岗”了,办事企业和群众满意度大大提升。
线上行政服务中心上线后,滨江推出网办D小二
令改革者也未曾料想的是,在用数字化改革推动上层建筑全方位改革后,高新区(滨江)打破“数据孤岛”“信息壁垒”“业务障碍”,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催生了改革的迭代升级。比如,在撤减窗口之后,高新区(滨江)依托数据互通,在杭州全市率先实现亲清驾驶舱各街道全覆盖,为基层开展经济工作提供了实时指导。
从高新区(滨江)这些改革案例的身上,我们还能看到,数字化的牵引撬动能量一旦被激发,还将提升党政机关对社会、企业的引导调节能力。
去年,高新区(滨江)在科技部支持下试水创新积分改革,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增信机制,被认为“具有面向未来的意义,要在全国推广”。这一改革着重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从而推动生产关系不断改进,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容纳和释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公共数据不断沉淀,高新区(滨江)将在更广层面,以数据流吸引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以数字化改革打通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技术、市场、资源壁垒,实现供给、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和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打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梗阻,还需要更多数字化改革金字招牌。根据高新区(滨江)谋划的迭代升级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还将努力让“一张网”更通达、“一件事”更系统、“一座城”更智慧,实现现代数字技术与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紧密融合。
对接民心所向
让改革与民声同频
改革,既要更好对接发展所需,也要更好对接基层所盼。
在民生领域,改革其实也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面对低垂的果子已被摘完的动力困局,做好需求分析,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才能真正体现民心所望、改之所向。
翻看高新区(滨江)改革案例,与民生有关的改革举措,无一不与群众急迫的需求有关。从全省首个全域“儿科医联体”,到“多代同楼”互助养老,这些民生改革项目的推进,都经过大量的需求调研,最终拿出了实操性强的改革方案。
“多代同楼”开启互助养老新模式
为了推进“多代同楼”养老服务项目,高新区(滨江)从去年4月下旬起启动需求调研,从而确认养老服务新定位,探索开展“多代同楼”,将传统的单项养老服务向“老年+青年”相互叠加互助的双向陪伴服务转变,实践新型的家园式养老理念创新改革。
时代在变化,群众的需求也在变。“民生”的内涵与外延,更在迭代升级。把幼儿园办进产业园,是一件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营商环境的新型“关键小事”。去年10月,高新区(滨江)率先在海康威视产业园区办起了一家公办幼儿园,这一改革最大特点,是鼓励产业园区利用存量工业配套用地改建成为园区企业员工服务的幼儿园,突破入园时限、在园时间和寒暑缺口,解决园区企业员工“看护难”问题,被认为是杭州为人才提供更优质服务、推进建设教育创新生态的主动作为。
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
兼顾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不仅体现着一种价值理念,更是一种发展和治理智慧。为了不断深化矛盾纠纷化解和“诉源治理”工作,高新区(滨江)在杭州率先试点“一码解纠纷”应用,运用数字化技术为每个矛盾纠纷生成专属二维码,结合颜色预警机制记录纠纷化解全过程,推动矛调中心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自平台上线以来,已分流案件5684件,成功调解2653件,其中包括不少长租公寓纠纷案件,为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提供了“高新方案”。
这些“高新方案”如何出台?突破了哪些难点痛点?1月5日起,浙江新闻客户端将推出《高新区(滨江)·改革者说》系列,邀请改革当事人讲述改革故事,并首次亮出他们的改革笔记,敬请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