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苏方声(右一)在工地调研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8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孙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名句,如今被不少人用来形容杭州余杭的“双一流”引才——近日,网上流传着一张余杭区招聘公示的截图:清一色清北硕士博士,对应的岗位有不少是街道办事处。
一图激起千层浪,热议持续酝酿:这算不算低职高配?
北大博士林少芳(左一)为社区群众测量体温
其实,自2017年12月起,余杭区就打破了只从体制内选人的壁垒,着力开展地校合作,主动走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摆摊”吆喝,迄今已招录102名“清北”硕士博士作为党政机关储备人才到基层一线工作。北京大学汉语言博士林少芳,正是其中一员。
如何做好名校毕业生的引育留用工作?从林少芳在余杭的两年工作履历,不难看出当地对“清北生”培养体系设计的用心良苦——
2018年8月,林少芳赴余杭区人社局报到,服务人才企业、制定人才政策。“高学历干部去对接,企业很欢迎。”这是她的感受。
2018年11月,她下沉到乔司街道葛家车村,参与基层治理实务,这让她有点后悔。“当初因担心方言不通,没选街道。事实上基层情况错综复杂,能学到太多了!”
2019年5月,她被借调到余杭区委组织部的清北招聘专班,笑称:“这是以人才吸引人才的思路。”
2019年9月,她参与干部综合比选竞岗交流,感叹:“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
2019年12月,林少芳挂职余杭区红十字会副主席,这是一个副处级岗位。对此,她的理解是:“组织上希望我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考虑问题”。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她投入24小时待命状态,确保所有账目金额、宣传信息、上报资料零差错,捐赠物资“日进、日清”。
记者从余杭区委组织部了解到,包括林少芳在内的“清北生”均需经历多岗位轮转,他们在乡镇街道学习如何处理一线市情,在部委办局参与相关政策制定,在群团机构摸索政务机制改革……一言以概之,就是要让“双一流”们到吃劲岗位去墩苗历练。
不少“清北生”坦言:“我们被赋予很多期待,也获得了不少机会,责任很重、压力很大,需要以争第一的拼劲去做好每一项工作,挑战满满,动力也满满。”
浙大博士吕相漳正在研究垃圾分类
从杭州全市范围来看,招引“双一流”硕士博士、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已是一项常态化工作。
比如,下城区石桥街道就引进了一位浙江大学园艺专业博士吕相漳,专门负责垃圾分类,他利用可溯源的智能垃圾袋发放机以及居民巡检队伍,打造了一个垃圾分类闭环,还玩起直播以吸引青年人参与。
拱墅区城中村改造工程指挥部则引进了一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岩土工程博士苏方声,担任运河亚运公园项目的负责人,由于表现出色,目前她还独立负责祥符佳苑二期安置房和一些道路项目。
当前,杭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人才生态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政府的治理体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杭州有底气也有勇气,敢于先行先试,高规格使用高素质治理人才去匹配高水平产业人才,这样的破题思路、治理手段值得喝彩;而“双一流”毕业生选择下沉一线为民服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术成果转化在基层实践中,同样值得点赞。
今天,当“双一流”招引成为杭州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之时,“双一流”也不再仅仅是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这三个字被人们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期待:让一流人才在基层一线发挥一流作用、创造一流事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治理的更高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