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8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肖淙文 马赛洁 通讯员 吴玉玲)整日与医学垃圾为伍,存在高暴露风险,不得已穿着防护服作业。在高温天气里,这样的工作听起来就“不那么美好”,但却是杭州市环境集团员工郭伟和赵震的工作常态。
在杭州,各防疫隔离点、观察点的生活垃圾都被视作医学垃圾,需统一清运到专业无害化处置单位集中处置。
赵震正在操作垃圾清运车
今年1月27日,杭州市环境集团选拔一批司机、集运员和后勤保障人员,配置14辆最新型的国Ⅵ垃圾清运车,组建起了一支“新冠肺炎医学观察点固废应急处置队”,实行“专车、专人、专袋、专点”统一收集转运至危废焚烧厂处置。至今,这支队伍仍有9位清运专员和7位保障人员每日在一线作业。郭伟和赵震两人一车,穿梭于杭城的大街小巷。
厚厚防护服
仿佛套上加热“内胆”
清晨4时30分,郭伟和赵震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7月31日,我们来到天子岭的清洁直运车辆停车楼。与胸前名牌上略显男性化的名字不同,眼前的郭伟身材娇小,一身黑绿相间的工作服遮去了大半女性特征,黑色帽檐下一张甜甜的笑脸透着害羞,她是现有9位清运专员中唯一的女性。“看着瘦弱,干起活来比男生还麻利。”站在她身旁的赵震显得高大魁梧,看着搭档的脸上满是赞赏。
每天的8小时工作中,郭伟和赵震都要穿上层层防护,一件防护服、一副护目镜、一只医用口罩、一双鞋套,丁腈手套外再套一副长及小臂的加厚橡胶手套
提前4小时的上班时差并没有阻隔高温。在出车前的准备阶段,我们已感受到了这份工作需要忍受的强劲“热力”。长袖长裤的工作服布料厚实,本是为了避免室外作业晒伤和利器划伤,此刻却像为外层的防护服套上了加热“内胆”。
面对满满一房间的垃圾,郭伟和赵震配合默契,一人将桶拖出,挂在车后的支架,一人及时按下倾倒键
郭伟一件件往身上套“装备”:一件防护服、一副护目镜、一只医用口罩、一双鞋套,丁腈手套外再套一副长及小臂的加厚橡胶手套,迎接他们的将是8小时的高防护作业。完成车辆消毒、检查车况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郭伟的背后已经汗湿。
记者前往采访当日上午11点,室外气温高达38℃
“现在疫情平稳后点变少了,以前每天要跑15个点,清运100多桶垃圾。”5时准时出发,手中的温度计指向30℃,这将是今天作业的最低温。赵震说,按照路线,他们要清运富阳、上城、下城区的7个隔离观察点的医疗垃圾。医疗垃圾一天不清理就会堆积产生安全隐患。由于上岗人员需要严格培训和丰富经验,他们的工作常常要连轴转,整个7月两个人都没有休过假。
出汗后的双手湿润滑腻,负责开车的赵震全神贯注把牢方向盘。同一时刻,另外5组清运员也从天子岭出发,奔向包含淳安、建德等15个区县(市)的34个隔离观察点。
再厚的防晒霜
都难挡灼热刺痛
郭伟和赵震是第一批加入固废应急处置队的成员。1月26日接到招募通知后,赵震就从临安火速赶回,而在杭州过年的郭伟则放弃了回东北老家的计划。“最初是号召党员和优秀员工代表加入,能被选上我觉得挺自豪,危不危险没想那么多。”郭伟说。
郭伟和赵震是第一批加入固废应急处置队的成员,也是固定搭配,截至记者采访当日,他们俩已经连续工作6个月零4天了
“这样的工作节奏有多久了?”“6个月零4天” 赵震脱口而出,从这支队伍成立之初,队员们就盼着“解散”的那一天能早些到来。
长久的并肩作战让两人默契十足。行至富阳最大的隔离点,郭伟已提前联系好了对接人员。穿着隔离服的娇小身影跳下车,热气袭来给护目镜迅速蒙上一层水雾,郭伟按照经验在朦胧中指挥赵震倒车至离垃圾房最近的停车点。黄色的医疗专用垃圾桶已装满了隔离服、口罩等垃圾,她一手一个将桶拖出,挂在车后的支架,一旁的赵震则及时按下倾倒键。
郭伟正在拖运医疗垃圾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两人几乎没有任何交流,眼前29桶垃圾被迅速“吃”进车内,我们低头看表,刚刚过去15分钟。
“已经练出了肌肉记忆。”郭伟笑着说,2014年她加入环境集团,推桶、挂桶的动作做过成千上万遍,看似瘦弱的身躯力量上不输男性,再加上女性的灵活和耐心,这份工作她已得心应手,但高温和高防护的不便却仍是一道坎。
赵震正在操作垃圾清运车
自从4月温度升高以来,每次室外作业的体感难受程度不断增加。两种不同的热让郭伟印象深刻:漫长的黄梅雨季,密不透风的衣服粘在身上,闷热黏腻堵得人喘不过气;大暑后的烈日则热得更加猛烈,无论涂上多厚的防晒霜,都难挡灼热刺痛。完成一个站点任务再次上车时,郭伟常会被车内的冷气刺激得打颤,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刺激,每天要重复多次。
在下城区一处酒店,郭伟遇到了突发状况。这里前一天刚入住了100多位隔离者。医疗废物的专用垃圾房中,不少黄色塑料袋散落在地没有及时入桶。被拖慢进度的郭伟没有抱怨,边迅速动作边隔着口罩大声与对接的护士叮嘱指导。“任何不规范的操作都会有暴露风险,得小心小心再小心,把风险阻断。”
临走时,同样穿着防护服的两人互相致意,又匆匆奔向下一个隔离点。
为减少风险
常一天不进水米
在郭伟和赵震眼中,对方是伙伴是搭档,更是“战友”。6个多月的时光,两个沉默内向的人,用行动传递着对彼此的关心和扶持。
疫情最严重时,他们每天早上7时出车晚上8时才返回,工作时间近12小时。开车奔波300余公里,郭伟会发挥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用玩笑和鼓励消解路上的困倦和孤独。而看似憨直的赵震则非常细心,常关心她是否饿和渴,并为她特别留意路边的公厕。
大部分时候,因为防护服穿脱不便,两人为了节省时间减少暴露风险,通常一天都不进水米。缺水加上高温,常让室外作业的郭伟出现脱水、眩晕状况。但再上车时,她依旧只会小小抿一口水,待症状缓解便再次启程。
中午11时30分,室外温度近40℃,完成车辆消毒的两人终于得以脱下防护服。捂到发白的手反复消毒,将被汗水打湿的头发挽到耳后,摘下口罩的郭伟深深吐出了一口气。
脱下防护服后的郭伟
应急处置队的工作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尤其在疫情逐渐平稳的当下,在位于市区的隔离点,大多数人见到身穿防护服的郭伟和赵震都会绕行。有人会过来询问:是不是附近有确诊病例?“我会安抚他们说,其实我们是来消毒的。”赵震说,为了避免引起恐慌,他们尽量加快清运速度。有时候也会觉得心酸委屈,但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份工作的意义。
每日清运结束后,垃圾车都要经过数道清洗和消毒
终究会有人记得这些“无名英雄”。几天前,清运下城区一个观察点时,恰逢一批人解除隔离。看到正在辛苦工作的两人,人群中有人称赞说“他们是最辛苦的”。埋头苦干的郭伟和赵震没有回头,但心里都被这句认可深感慰藉。“不管要跑多远,即使只有一袋医学垃圾我们也会赶去清运。一直坚持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