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7月8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金鑫 记者 唐骏垚)7月8日,余杭区径山镇是大晴天。不过,回想起7月6日晚的那场抢险,该镇党员干部说话间仍显得惊心动魄。
7月6日下午,径山镇求是村巡塘人员发现老虎墩大草畈排涝闸站处,北苕溪来水倒灌入大草畈内港。河道水流通过箱涵倒灌进圩区,积水快速上涨,对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发现问题后,径山镇第一时间组织抢险,对该闸站闸门进行封堵,调集党员干部、水利专家、组长、民兵等应急抢险人员200余人,调拨各种抢险物资、大型机械作业车等,迅速进行水闸封堵作业。
这个过程中,几位老党员挺身而出,展现了径山党员的铁军风采。
沈胜煜(戴黄色帽子)在捆钢管
求是村70岁老党员沈胜煜
“什么都没想,先把闸门堵住”
北苕溪穿径山镇而过,连续强降雨导致北苕溪水位急剧上涨。7月6日傍晚,求是村大草畈排涝机埠闸门出现严重漏水,村两委立刻行动,召集党员、组长开展抗洪抢险工作。
没有收到村里抢险通知的沈胜煜,却成为了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党员之一。这个冒着暴雨、挥舞铁锹、搬运沙袋,在现场奋战的沈胜煜已经是一名70岁的老党员了。现场暴雨如注,由于排涝机埠闸门故障,北苕溪水势非常凶猛,水花溅得有一人多高,情况非常危险。
沈胜煜回忆说:“当时我什么都没有想,只是很着急,一心想着快点把闸门堵住!”现场大家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起到什么效果,沈胜煜也心急如焚。
随后,在镇村干部的指挥下,水利专家到达现场,经过简短的分析、研究和商定,制定出解决方案后,沈胜煜和其他志愿者,以及径山镇大联动队员们立即行动,一起装沙袋、捆预制板、扎钢丝笼……
半夜,大家都劝他停下休息,他却说:“清障早结束,大家早安心。”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凌晨险情得到控制后,他才肯离开。在这个老党员和无数抗险救灾志愿者的努力下,求是村的这一道防线守住了。
周树法(中间、穿白衣服)挺身而出积极抢险救援
求是村74岁老党员周树法
“土”专家的准确预判
求是村大草畈出现险情时,和沈胜煜一起的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老党员老周——周树法。他是村里的退职老干部,已经74岁了,从小在北苕溪边长大,抗洪抢险经验丰富。
老周也是当时冒着大雨最早到达现场的党员志愿者之一。查看了大草畈现场的情况后,他建议抢险人员用钢管、钢丝笼填充沙包的方法,进行回填处理。
但当时,并没有人同意并采取他提出的这个措施。险情刻不容缓,老周非常着急。于是在现场人员等待专家到来的时候,他自己叫了运输车,装来钢管、预制板等物资。
有人劝他等专家想出方案后再说,他却说:“抢险一刻都不能等,我先准备好物资,如果专家采取我的方案,那就是给抢险工作节约了时间。”
平日里的老周非常儒雅,从不大声讲话,但在抢险现场,他非常坚定并大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来事实证明,老周的想法和专家的方案不谋而合,他的挺身而出、果断坚决和提前预判,为抢险救灾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面对险情不退缩、面对压力不妥协、面对质疑不犹豫,老周凭借着丰富的抗洪经验,在关键时刻,第一时间保护好了自己的家园。
周尧坤(前排左二)指导抢险工作
径山镇退休老干部周尧坤、吴再法
临危受命彰显党员本色
64岁的周尧坤和65岁的吴再法,从事水利工作40余年。作为径山镇老水利专家,虽已退休多年,但他们始终心系径山防洪安全。
7月6日晚,在得知径山镇求是村大草畈排涝闸站发生险情后,两人临危受命,立即赶赴现场。由于北苕溪外港水位出现倒灌,一度引起内涝,现场水位较高,水下情况无法准确判断。
吴再法(左一)指导抢险工作
结合大草畈闸站工程的基本情况和丰富的水利专业知识,两人立即与专家一起商讨封堵方案,以石子为笔、地为纸,画出闸口水下情况简易图,为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从7月6日下午6时开始,两人一直冒雨在现场出谋划策,奋战在抢险第一线,直至7日凌晨基本完成封堵,倒灌险情得以控制。在他们的出谋划策下,大家齐心协力,超负荷“运转”,高效率地完成了涵洞的封堵工作。
两位退休党员干部“离而不休献余热”,心系党和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永不退休”的诺言。
截至7月7日上午9点,在现场领导、专家的坐镇指挥下,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战十几个小时,完成封堵作业,取得了这次抗险救灾的阶段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