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5月31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章忻 通讯员 陈澎勇)5月30日,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大石盖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十余位浙江省乡村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此调研,就戴村乡村治理模式如何更具复制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哪些新模式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初夏时节,在大石盖村的一亩亩菜园里,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每一块菜园前,都有一张印有村民姓名和二维码的标识牌,“标注”出菜园的主人。“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这块菜园种了哪些蔬菜,生长期多长,是否有用过农药,便一清二楚。”浙江省科技厅成果转化处副处长金聪介绍。
数字赋能,打造“初心菜园”,是戴村镇“映山红计划”乡村治理模式中的一个落地实践。从2019年开始,戴村镇在大石盖村试点,应用区块链思维和技术,以“扫一扫”“点一点”等便捷操作方式,为每一位村民“画像”,帮助他们找到参与乡村自治模式的个性化道路,同时通过积分激发村民自治的内在动力。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大石盖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荒芜杂乱的空地,变成了一垄垄阡陌分明、整齐划一的菜地,村民们整合了零散资源,还原了农村的原貌。同时,“映山红”线上治理平台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大作用,5分钟内便能召集志愿者队伍。
“映山红计划”的试点成功,让戴村镇思考如何让该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在实地考察结束后,一场关于如何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让“映山红计划”更具有长远性的研讨会,拉开了帷幕。
“映山红计划”如何走出大石盖村?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章丰认为,该模式必须要能接受市场的考验。“我们要运用好‘码农+菜农’的模式,同时挖掘出更多的市场因素,除了蔬菜外,也能有其他让村民增收的途径。”他说。
想要具有复制性,还必须坚持“未来乡村”概念。在绍兴上虞区丁宅乡顾问应锋看来,打造一座“未来乡村”,需要内外兼修。“要让村庄有外在美,同时也要培育诗情画意的乡村情结。”
浙江省华夏民生与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立旦则认为,“未来乡村”要有个性化建设,不能照搬都市化建设。要发挥好乡村中房子、土地、劳动力单者的最大动能,盘活资源,找到一条市场化道路,不仅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更能为乡村引入新住民。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就是要让老百姓既做好人,也做富人。”在《共产党员》杂志社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江润秋说。乡村治理要有数字赋能,党建亦是如此。如果戴村镇在利用数字赋能的同时,找到一条让农民致富的途径,“映山红模式”将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运用好智慧化文章,找准定位,明确“映山红计划”的主打品牌。“‘初心菜园’的不可复制性到底在哪里,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浙江省民政厅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处处长李爱燕认为,智慧化文章是“映山红”模式的独到之处,需要扩大这个优势,但同时该模式要想走出村、走出镇,还需要有品牌化意识,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
“打造‘映山红’品牌,就要建设一个公共品牌,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产品上,还能应用在文化旅游、基层治理等方面,都要能叫得响。”对于品牌的打造,《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这样说。他认为,要想将盆景变成风景,要抓好品牌建设这个“牛鼻子”,同时也要建设好党员这支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会议最后,戴村镇党委书记俞国燕表示,下一步,戴村镇将继续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同时整合资源,让“映山红”品牌能应用到文化、旅游等更广的范围中。“未来,映山红不只在戴村绽放,还将漫山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