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4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孙磊 通讯员 孟焕良 林慧)被告太多,准备起诉状副本就要几十套?部门间材料流转,层层审核要反复敲章?现在来到杭州市上城区法院基金小镇法庭,这种现象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打开电脑就能在线查阅案件材料,动动嘴巴就能语音“唤醒”庭审证据,轻点鼠标还能一键生成法律文书。
今年以来,我省法院探索推进无纸化办案改革,以“平台+智能”的总体设计,使线下司法全面上线,线上各办案节点更加智能,将于今年底前在全省法院全面实现网上立案、智能送达、云庭审、电子阅卷、一键归档等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有金融智审先行优势的基金小镇法庭,目前已率先完成所有案件均采用无纸化方式流转办理,办案办公效率大大提高。
无纸化办案是如何实现的?对法官和当事人带来了哪些便利?下一步如何推进?让我们走进法庭看看。
无纸化办案怎么办
“云”上全流程减负
办一起案件,真的不用一张纸?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基金小镇法庭亲身体验。一踏入法庭大门,眼前就是导诉台,工作人员立即上前指引记者来到一台电脑前,打开浙江法院网,用支付宝扫码经过实名认证后登录,然后上传起诉状电子版和相关材料或自己在线填写信息,系统会对你提交的电子材料进行识别并自动填写相关信息形成电子文书。工作人员说:“这些你在家里也能操作”。
“有些当事人习惯拿着纸质材料来现场立案,那我们就会带他们到全自动自助立案机扫描成电子文书。”工作人员指着导诉台旁一台类似银行自助取款机的机器告诉记者,“只要拿身份证刷一刷,机器就能自动识别身份信息,跳出‘立案’和‘材料补充’两个选择,按提示一步步操作,几分钟就能完成立案。”
“成功立案后,书记员就会在智能送达系统上选择多种方式,把开庭传票及起诉状副本等电子文书送达被告。”工作人员接着介绍,线上送达方式有短信、电子邮箱、移动微法院等,“比如短信送达,被告打开短信里的电子链接,就能自动跳转到法律文书列表,点击就可以查看法院发送的诉讼文书。”
记者在智能送达系统上看到,被告点击查看收到的电子法律文书时,系统会自动形成送达回证并加盖法院院章。当事人和代理人只要用电脑或手机登录浙江法院网或移动微法院,就能在线实时查看案件进展。
“到了排期开庭时间,法官和当事人就能在线上见面了。”工作人员带记者来到其中一个法庭,打开“云间网上庭审系统”。进入该系统后,原本需要案件双方亲自到庭确认开庭的签名可以由电子签名替代,有些案件的一些流程性声明宣布和提问还可以由AI法官助理“小智”完成。大屏幕上,不断更新跳动着通过自动语音识别实时转换成的庭审笔录。庭审结束后,法官从嵌入系统的60多套常用智能化模板里进行挑选,“一键生成”裁判文书,修改、核对相关信息后就能在线发送给原、被告;点击结案后,案件随即进入归档程序。
工作人员拿出去年的案件卷宗,仅一本就有六七十页纸,“这还不算多的,以前常常有当事人或代理人拖着拉杆箱来送材料,被告多的时候,复印的起诉状副本就要装好几箱,案卷存档前还要给这些纸质材料一张张敲页码。”
“拿一起金融借款纠纷案打比方,过去从立案、排期、庭审、写判决书到送达文书、整理归档等至少要30天,法官要投入大量精力,还要立案庭、档案室、书记员等共同参与配合。”基金小镇法庭负责人陈清亮告诉记者,“无纸化办案把这些流程全部集约化、智能化,让群众和法官都能充分感受到司法便利。”
从立案开始,每条数据都能在网上看见,具备防篡改、可追溯、可验真的特质,整个审判流程安全、透明、可信。自2019年10月实行无纸化办案至今,基金小镇法庭共网上立案580余起,电子送达3800余起,在线庭审190余起,审结750余起。
经测算,实现无纸化办案后,该法庭每年至少将节约12.6万张纸,书记员工作量减少了40%,法官办案效率提升了20%。
无纸化办案靠什么
全方位推动案件材料电子化
在网上开庭,法官显得有些“孤单”:偌大的法庭,只有法官独自一人坐在审判席上,面对的是大屏幕上身处各地的原、被告或代理人的实时视频影像。
对当事人来说,无纸化办案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提交诉讼材料不用去法院了,开庭可以在网上开了,法律文书也能在家门口收到了。但要实现这些,对法院来说,背后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精准推动无纸化办案,得清楚“纸”从哪里来?
“主要来自三方面。”省高院审判管理处应用服务科科长李金铭总结,一是当事人和代理人提交的纸质诉讼材料;二是法院内部流转、审批等产生的纸质文件;三是公安、检察、司法鉴定机构、政府部门等第三方和法院之间互相流转的纸质材料。
改革的动力来自现实的需求。长期以来,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法官办案数量庞大,一方面传统线下办案模式已难适应时代新需求,另一方面纸质卷宗保存对法院档案室库房容量提出了极大挑战。以玉环市法院为例:2012年至2017年,该院新收案件量年均增长19.78%,当时库房接收量已近极限。而这,也是基层法院普遍面临的难题。
于是在2017年初,玉环市法院在我省率先启动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实现案件材料实时扫描、及时成卷和多方共享,使纸质材料数量减少了70%,为全省法院探索无纸化办案打下了基础。
电子卷宗如何随案同步生成,看案件审判就一目了然:在一起重大涉黑案庭审现场,玉环市法院法官陈绍青说了一句“打开起诉书”,法庭大屏幕上就出现了此前已生成的电子起诉书,庭审期间不仅能语音快速转文字,所有案件材料还能在电脑上自动分类,法官能准确查找重点。
“像这样的刑事案件,过去纸质材料往往堆积如山,阅卷只能靠人工,费时费力;现在有了电子卷宗,案件审理各环节都像按下了‘加速键’。”对电子卷宗带来的办案效率改变,陈绍青等法官深有体会。
而在基金小镇法庭,为让案子“自己跑起来”,在2017年该法庭设立之初,就打下了案件智能审判的基础。
基金小镇法庭位于全国首个“旅游+金融”特色小镇——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内,这里入驻各类金融机构2600多家,资金管理规模超1.12万亿元。2017年6月,上城区法院在省高院指导下,自主研发金融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2019年9月,又上线AI法官助理“小智”,开创了一套被称为“凤凰金融智审”的金融案件审判新模式,把人工智能应用到审判全流程中。
近年来,金融业快速发展,新类型金融纠纷不断涌现。“金融纠纷案件大多以银行和企业为主体,有的原告会反复诉讼同一类案件,只是更换了不同的被告。”陈清亮表示,基金小镇法庭针对辖区内较长期且固定的当事人,制定了个性化方案,“尤其是占比较高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信用卡纠纷等案件,法庭通过系统进行批量立案、管理、申请执行等,大幅减少法官重复劳动,有效节省当事人诉讼成本。对案情复杂、当事人争议较大的案件,建立专家咨询研讨等机制,确保繁案精审。”
无纸化办案如何推
进一步打通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日前,省高院在线审理了一起标的17亿余元的涉外商事案件。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分处北京、上海,因受疫情影响,来杭出庭存在困难,法院通过移动微法院组织代理人在庭前提交有关材料,整个庭审过程影像传输稳定,声音、画面均清晰呈现。
这是省高院首次“云”开庭审理涉外商事案件。2月14日,省高院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省法院充分发挥智能化建设优势,大力开展网上办案,“云间网上庭审系统”的应用从上城区法院试点走向全省法院,大幅增加了全省法院远程视频开庭的次数。据统计,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仅2月3日至4月17日,全省法院网上开庭近5000起、网上证据交换2.3万余次、电子送达127万余次,占全国法院电子送达数的50%。
一些当事人不会上网,也没有智能手机怎么办?
各地法院在推动无纸化办案的进程中,创新了多种方式,把智能司法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杭州法院设立900多家“微法庭”,深入村社就地化解纠纷、提供智能司法服务等。建德市大同镇万兴村的谢大爷借给同村村民2万多元,一直要不回来,于是向大同法庭提起诉讼。在村两委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谢大爷在万兴微法庭参加了在线庭审,足不出村就了却了一桩“心事”。
乌镇设立24小时便民“法超市”,村民通过法律服务智能机,就能查询到起诉流程和需要准备的材料,现场扫码下载起诉书、视频连线法律援助律师等,不用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就能做好打官司要做的所有准备工作。
“只有为当事人和代理人提供更多便利,才能引导广大群众形成网上诉讼的意识,从办案第一环就做好无纸化。”李金铭说,“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当事人不能见面,刑事、民商事、诉讼服务等智慧司法全方位推进,不少老法官更是敲出了人生中网上开庭的‘第一锤’。”
从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的初级阶段,到2019年8月浙江法院网上线,再到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我省法院重塑办案模式,实行办案流程再造,并进一步打通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李金铭介绍,今年3月至明年1月,全省政法系统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活动,重点之一就是下大力气推进数字卷宗协同办案模式,依托全省政法机关一体化办案系统,使公检法之间共享数据信息,不再移送纸质卷宗。
此外,通过与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对接,法院在数据交换平台上调用相关行政部门数据信息的同时,也把生效判决、“老赖”名单、执行案件等信息及时上传更新,避免出现“法院判了离婚、民政部门却不知情”或“判了刑的罪犯还在缴纳社保”等现象。
为改变法官的传统办案习惯,省高院还在研究开发适合法官智能阅卷的电子终端设备,不仅可以像纸质卷宗一样备注、标记等,还能复制粘贴、检索关键词等,在未来更好地辅助法官办案。
“目前,嘉兴、湖州、台州、丽水法院正在试点无纸化办案,今年7月将在全省法院全面推开。”李金铭说,“今年底前,我们要把法院的各种碎片化资源和多个平台整合起来,对外一个浙江法院网,对内一个办案办公系统,两张网互相连通,最终实现全省法院无纸化办案。”
【浙江新闻+】
无纸化办案,他们这样做
江苏昆山
构建智慧审判模式
昆山法院尝试在千灯法庭推进构建以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及深度应用为基础,以纸质卷宗智能中间库为关键,以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为保障的智慧审判模式。在接收材料环节,工作人员将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扫描成电子文档,运用图文识别等技术自动拆分、标注和编目;在立案环节,将电子材料推送立案人员审查,立案后直接推送法官;在审查办理环节,法官在线向司法辅助集约服务中心发送指令,完成材料制作、集中送达、保全等程序性事项;在结案归档环节,系统自动将诉讼材料整理成电子卷宗,完成纸质和电子卷宗同步“一键归档”。
深圳盐田
电子卷宗系统功能全面升级
盐田法院升级电子卷宗系统,上线运行6项新功能,实现智能编目。扫描材料批量上传后,系统会自动识别并生成相应名称,大幅提升了纸质材料同步数字化效率,办案人员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对所需材料快速精准定位。通过该系统,办案人员可同时选取多份证据材料,通过简单拖曳即可形成并列窗口,便于办案人员同步比对识别。新系统还嵌入语音识别技术,办案人员只需说出证据材料名称,系统即自动匹配并打开相应材料,阅卷更便捷智能。庭审中,法官通过语音调取的证据可实时推送至当事人电脑屏幕上同步展示,更便利当事人参与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