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频道1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梦月 通讯员 刘汉武)民政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愁。
1月15日上午,杭州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过去一年,杭州民政部门拿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新的一年,杭州民政工作又有怎样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从改革惠老到便民为民
2019年的民政“成绩单”写满了收获
刚刚过去的2019年,杭州民政聚力实施民生“六大工程”,全省首位度、全国影响力稳步提升,为杭州获评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份厚厚的年度“成绩单”,写满了不同维度的收获。
改革惠老方面,《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即将颁布实施;在全国率先建立失智症关爱和干预标准体系,率先开展了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和康养体系建设三个试点工作;杭州全市建成81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68.4%。
社会协和方面,杭州高标准制定了“社会协和”专项行动方案和实施计划,落实重点项目35个;投入资金6272万元,资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项目1352个;出台“微自治”方案,探索建立了“村民小组”“楼道楼宇”微治模式,形成了一批工作品牌。
专项事务方面,杭州完成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和违法违规私建“住建式”墓地专项排查整治,葬法奖补、殡仪服务、移风易俗等惠民殡葬有效落地;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整改476条,整改率为99.4%。
慈善救助方面,杭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杭州市城市低收入群体增收实施意见》,试行开展“大额医疗支出预警、低保审批权限下放、困难群众商业保险、低保低边渐退机制”等四项惠民举措;发动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帮扶工作,落实帮扶财物4500余万元。
便民为民方面,创新开展“点单式”养老服务,首批6万多老年人开设市民卡养老专户电子货币“重阳分”,10万余困难、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享受“助急”为核心的政府购买上门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低保、低边、特困、临时救助4项审批时间压缩60%,位居全国前列。
从幸福养老到智慧民政
新年锚定“六大示范区”建设
新年展宏图。杭州市民政局局长何凌超提出,2020年,杭州市民政局将紧紧围绕“民生主线”,始终对标“示范一流”,着力推进民生“六大示范区”建设。
坚持居家为先,打造“幸福养老”示范区。会同卫健委开展家庭床位医养结合试点,制定出台“家庭床位”建设标准体系和奖励政策,发展家庭床位500张。加快集聚“社区养老”能力,建立“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成立市级公办养老机构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室,启动区域品牌养老机构培育计划,探索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
坚持统筹协同,打造“精准保障”示范区。修订出台《杭州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统筹实施因病支出、突发事件等陷入困境群体的临时救助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家院融合”为主要形式,推进镇街“儿童之家”建设。
坚持平台共筑,打造“和谐治理”示范区。结合未来社区建设试点,挖掘推广一批“优秀社区工作法”,落实一批微治理项目,建成一批云治示范社区。杭州全市统筹推进以“邻里中心”为品牌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三年计划和老旧社区“新家园”计划,30%的新增社会服务综合体委托社会组织运营。推进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专项事业编制政策落地。
坚持公益转型,打造“温暖城市”示范区。加快杭州市公益慈善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市、区(县市)两级综合型慈善基地建设。通过公益创投、网络众筹、慈善信托、公益拍卖等办法,探索建立20个不同模式的社区发展基金会。
坚持改革驱动,打造“移风易俗”示范区。积极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化骨灰安葬方式,全面推进镇街骨灰堂、树葬等生态安葬示范点建设,覆盖率达到40%。杭州全市婚姻登记机关场地建设全部达到国家3A级以上,推行结婚登记免费颁证服务。
坚持服务集成,打造“智慧民政”示范区。以社区治理码上服务、码上协商、码上监督为重点,探索制定全国首个《社区大脑建设规划》。加快养老、殡葬、儿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临时避寒(暑)和社区服务等重点民生服务电子地图上线。试行老年人用餐“信用支付”,加快电子养老卡与电子医保卡“两码融合”,形成纵横一体的“城市养老云”。